我是学习国画的有一点小问题麻烦大家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7 13:3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1:47
没学过素描最好了,国画用素描打基础很容易去画格调不高的装饰画。装饰画虽然也能谋生,但不是国画的路子,与水彩画区别不大,对以后继续提高境界没好处。
确切多少年我们没法说,我和二楼的意思都是你要按名家们公认的方法学,千万不要学了几年,突然被内行说你基础打歪了,要重来。以下网址就是某些人的成长心得,其实你学国画,免不了要看很多古代画家的心得,看多了你大致心里就有数了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5080.com/literature/47944.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1:47
"水上的月光"的观点可以听,至于其他的,什么3,5年?你以为是上大学吗!!兄弟,如果你真心喜欢国画,那我可以告诉你,你要做好复出三五十年的准备!(如果你不动脑子不肯用心,这时间也是白费!)我也是学国画的,而且现在学的时间尚短,不过我知道这个道理!还有啊,国画是个费时费力更费钱的选择!希望你做好准备!还建议你如果要学国画,一定要练字,相当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1:47
国画可以没有素描的功底的,要是学花鸟画的话就比较快入门,我就是,我学了五年多了,所以,你要是有老师指导,又肯练的话,快者两三年,慢者四五年,就算入门了吧。
加油,不要放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1:48
画卖不卖跟水平有关,但是也有很多其他因素。
如果街头那种无论多少钱都卖的,随便画个两三年就可以。
可是当作艺术品来卖的话就复杂了。
首先你要画得很好,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有可能画个三五年就能被人看出潜力,但是也可能画上十几年有资历了才可以。其次,你如果不是某个艺术圈内的人,画得再好,没人捧,画也卖不出去。这其中也很看人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1:49
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
——王伟平博士访谈录
周剑成
王伟平,诸暨岭北人,生于1965年。师从金鉴才先生。199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马其宽、徐家昌、闵学林诸先生。200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攻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学位,师从祝遂之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秘书长。
2008年11月3日,我前往杭州,拜访了王伟平博士,并就书画创作问题进行了探讨。下面,我将此次访谈的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周剑成(以下简称周):王老师,最近你的一本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画册我已经拜读了,受益匪浅。笪重光《画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而神境生”。你的画传统功底深厚,格调高古,似乎一直用心在无笔墨处,能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吗?
王伟平(以下简称王):我认为,在传统的绘画中,画理与格调是最基本的,格调高下是决定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绘画中含蓄蕴籍的审美特征,都是通过对格与调的追求而获得的。以格调论画,写景抒情皆可得其妙趣。格调最早的解释包括思想内容和声律形式两方面。在唐代以后的诗论中,常常谈及诗的“格”,“调”。如唐代皓然《诗式》提到“格高”、“体贞”、“调逸”、“声谐”;宋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提到“意格欲高”,“句调欲清、欲古、欲和”;严羽《沧浪诗话》认为“诗之法有五:曰*,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认为诗论家都很重视诗的格调,把格调作为一个决定性环节来论诗的。如果把这些格调的含义转移来论画,绘画的技法内容就是画家表现的根基,不然,情与性,意与象也就无从说起。简单地涂抹几笔,任性挥洒,就以艺术自欺,绘画就难以称学问,更遑论把人的品格、修养以及对艺术的领悟融汇到审美中,落实到画面上了。
周:最近我一直在跟许绍满老师探讨“取法乎上”的问题,认为一般所指的‘上’,应该是传统的、古代的经典作品,而许老师认为,取法应该‘不薄今人’,因为,在现代名家当中,也有很值得学习鉴借的东西。比如以前你一直是跟金鉴才先生学书法的,最近又在攻读祝遂之先生的书法博士。听说你最近还在学习古典文学,请你谈谈体会好吗?
王:所谓“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是毋庸置疑的。文章、词诗、书画都是精髓的体现。比如说《十三经》、《诗经》、《楚辞》,还有李白、杜甫的诗,都可称之为“上”;书法被历代公认为经典的是二王书法。我们读书练字,向这些经典中取法,就会不失偏颇,不然会走入异端。金鉴才和祝遂之两位先生都是当今书坛高手,能以他们为师是我的荣幸。另外,我觉得学习书画是一件长期艰苦的劳动,因为它毕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说一张中国画作品,离开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其内容必定是苍白无力的。所以一个画家必须加强文化方面的修养,用古代人的智慧、知识去开启自己的联想,去体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否则是不可能画出好的中国画的。潘天寿先生十分强调要“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这是对学习中国画时间上的最好黄金分割。读书不能什么书都读,要读古代的经典。当今社会正因为对古代经典文化了解的太少,所以礼乐文明受到了影响。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不懂礼,无以立。”另外,我还要强调两点,一,如果中国画离开书法,是画不好中国画的,第二,中国画要离开中国古典文学,是更加画不好中国画的。自宋元以来,中国画已经分成两种绘画体系,一种就是画家画,一种是文人画,而且到元朝,文人画尤为盛行,诸暨的王冕、杨维桢都是文人画大师。他们对书法,对诗词造诣都非常深,所以才能够达到这种颠峰状态,这是我们诸暨人的骄傲,也是耕读传家这种民风的表率。
周:王老师,我想请你谈谈目前诸暨书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好吗?
王:就书画艺术的文化积淀而言,诸暨是绝无仅有的。诸暨不仅有“三贤”,在当代,书画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人才,这是诸暨新的人文资源。诸暨要建设文化强市,应该做好文化普及工作,这对今后产生尖端人才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基础,是土壤,是先决条件。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我们应该有一个冷静的思考。比如说,在艺术界的创新与风格问题,里面都有些操之过急。因为对传统的艺术遗失太多,就导致现在的风格与创新都靠不住,经不起品味。所以千万不要舍本求末,所谓“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就是这个意思。诸暨目前重视书画创作的爱好者比以前要多得多,普遍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不断拓展对外交流,虚心向外专家学习,这是个很好的现象,这对今后诸暨书画事业的发展,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我觉得人数还不够,要经常有组织地向外拓展。从事书画创作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固步自封,坐井观天,更不能狂妄自大,但也不要枉自菲薄。我想和诸暨的年轻朋友一起,花个几十年时间好好学,希望总是有的。
周:古人云:“精其一而绝天下。”我想请问你在“博”与“精”上面是如何取舍的?
王:一般都分两个阶段,一是积累阶段,所谓博学多闻。二是突破阶段,所谓厚积薄发。“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强调“精”非常重要,中国的书籍浩如烟海,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完。书法碑帖也是如此,穷其一生同样也不可能临完。所以要抓住重点,选择精品,千成不要走马观花,草草了事。比如说,书法,我认为先要临好一本帖,而且必须是经典,像智永的《千字文》,他用笔的变化丰富,可取法的东西很多,你如果能把这一本帖真正弄懂弄通,你也是当今的大书家。读书也如此,像黄庭坚读《礼记》里的《檀弓》就读了一百多遍,然后他可以发现日月之光辉,此处我们可以发现玄妙无穷。
周:你对自己今后的艺术道路有什么想法?
王: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来说也不可能读万卷书,而且我的性格恐怕也做不到行万里路,但是我非常热爱我的家乡,自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我就想有一天把诸暨的一草一木,都化为我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是我终身的目标。
原载《诸暨日报》
[ 文章于 2010-10-08 16:36 被 卧云楼 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