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09
东晋末年,北方的鲜卑人拓跋氏逐渐强大起来,386年正月,拓跋珪号称代王,四月改称魏王,这就是北魏。拓跋珪称王后,逐步统一了大沙漠中的各个少数民族,到397年,全部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和东晋隔河对峙。398年,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改称皇帝,以平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他为魏太祖道武帝。到了北魏的第三代皇帝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又打败了北方的柔然,并在428年俘虏了西方的夏王赫连昌。几年后,北魏又消灭了北燕、北凉等政权,统一了北方全部领土,以长江为界,和当时的刘宋王朝隔江对峙,这就是北朝。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先是北魏政权,统治了一百四五十年,国力相当强大,后来*成东魏、西魏,北周又取代了西魏,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又灭掉了北齐,最后北周政权落入杨坚的手中,杨坚称帝建立了隋朝,并在589年灭掉了南朝的陈国,再次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南北*的局面。历史上把从刘宋、北魏开始到隋朝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称为南北朝时期。
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魏的统治时间最长,势力最大。北魏*措施中特点最显著的,是它的“汉化”运动。
北魏的汉化运动,在魏孝文帝元宏时代集中开展起来。北魏初年,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们没有固定薪水,只靠战利品来发给奖励。逐渐统一以后,没有战利品可以再分了,许多地方官便贪污腐化,剥削人民,导致人民纷纷反抗。如果再不实行较好的*制度,将会危及国家政权的存亡。魏孝文帝决定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办法就是发起汉化运动,吸收汉人的治国方针,改变鲜卑族的统治方式。
汉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把首都向南迁移,早在魏太宗拓跋嗣的时候,就曾经准备把首都从平城迁到邺城,但没有迁成。到493年,魏孝文帝借口南下进兵,来到洛阳,把洛阳和邺城进行反复比较,决定迁都洛阳。这个想法一出来,立即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并发生了两次叛乱,但都被很快平定下去。494年,魏孝文帝正式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并在第二年做出规定,凡是从北方迁到南方来的人,死后都要葬在河南,不准往河北跑,这就断绝了上层贵族想回老家的念头。
在官职的分封和俸禄的分配上,北魏过去没有固定的名称和规定,魏孝文帝对旧官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借鉴魏晋的制度,完全按照汉人的统治方式,在朝廷里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等*文武*;地方官也按魏晋旧制度,设刺史、太守、县令等;对各级*都规定了等级不同的薪水,*们领过了朝廷发给的薪水以后,不准再去搜刮钱财,如果在朝廷发放以外再获得钱财,那就是赃款赃物,达到一匹布的价值,*就要被判死刑。
这种制度实行后,减少了贪污事件的发生,对巩固统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北魏孝文帝汉化最彻底的表现是禁止使用胡人的服装和语言,明文规定必须穿汉族人的服装,讲汉语,禁止讲鲜卑语,特别是对年轻人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会讲汉语的人不让当官。同时,还不准鲜卑人之间同姓结婚,要求鲜卑人必须和汉人通婚。这些措施很快地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另外,鲜卑人掌握汉人语言后,会很快地学好汉族文字,掌握汉族的经典著作,这对提高鲜卑上层贵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很有意思的是,魏孝文帝还下令让鲜卑贵族改用汉族人的姓。496年,魏孝文帝将拓跋姓改为元姓,所以历史上的北魏帝王有两个姓,从魏孝文帝开始,就姓元了。他还把魏太祖拓跋珪以来的鲜卑族八大著姓全部改成汉人的姓氏,如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等。
北魏的汉化运动,实际上是魏孝文帝的一次大规模的改革。魏孝文帝改革彻底地改变了鲜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使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广大地区的老百姓融为一体,也使北魏的政权迅速强大起来。魏孝文帝是中国古代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