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2 12: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3:08
网络有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叫《怦然心动》,电影讲述了女孩朱莉和男孩布莱斯之间懵懂的 情感 以及不断成长的故事。
看似是一部清新温暖的纯爱电影,其实里面也蕴藏了丰富的教育哲理。
朱莉和布莱斯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家庭环境,受到的教育自然也不同。
朱莉的家庭很普通,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通情达理,小朱莉阳光可爱,坚强勇敢,有自己的主见;
布莱斯的家庭很富裕,但父母常带有色眼镜,看不起穷人,在物质为主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懦弱庸俗,自私狭隘,精神极度匮乏。
当这样两个孩子相遇:朱莉身上的个人魅力一点点展现,布莱斯的缺点一点点暴露,最后男孩被女孩金子般的品格所吸引,我们也对为朱莉这样的女孩深深着迷。
可见,父母不同的教育,会养出性格不同的孩子,甚至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会培养出朱莉那样优秀的孩子呢?
0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是最常见的教育理念,但遗憾的是,父母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拥有足够的爱与尊重的家庭,才能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与尊重,而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不要责怪孩子,请回到自己身上去找问题。
孩子的模仿能力有多强?
有个公益广告视频,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父母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孩子都在不知不觉中照单全收。
爱抽烟的母亲,孩子手里也夹着烟头;
爸爸随地扔垃圾,孩子也如此照做;
有种族歧视的老板对手下员工说“滚回你老家去”,老板的儿子也跟着怒吼“滚回你老家去”;
边开车边疯狂骂人的“路怒族”妈妈,儿子也向旁边的车辆竖起了中指
……
还有很多情节让人触目惊心,当看到视频中天真无邪的孩子学着爸爸的样子对妈妈抡起拳头时。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涵养的父母,很难养出有教养的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曾说过,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他们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至于纸上的内容是好是坏,完全要看父母的言谈举止。
身为父母,我们可能很少会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
更没有想过,自己的某些言行会被孩子牢牢记住,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相应的影像。
地铁上,妈妈和孩子各自捧着一本书,认真地看。
有人问:“你是如何劝你的孩子去阅读,而不是玩各种电子设备的呢?”
妈妈回答说:“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
父母的一言一行,正在影响着孩子。
孩子的教养,藏在父母的言行中。
02
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
讲作者到一个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不仅喜欢童话与故事,连一本工具书,也读得津津有味。
他很诧异,问那对父母是如何培养的。
怎么培养的呢?根本没有培养。
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两人又相爱,家里藏书又多。
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厕所,随处可见父亲喜欢的 历史 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
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
夜色温柔,灯光缱绻,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
也玩角色扮演,结局改编,或者写三个人的故事,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做得开开心心。
这样的父母所生育的孩子,纵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纵然不成才,也必然*。
你只有提升了自己,才能提升下一代的基因。如果你期待自己的下一代变成“别人家的孩子”,请你先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资格,做那个“别人家的老妈”。
教育的成因,在于家庭。教育的根源,在于父母。
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女”。
这样的话虽然带有出身论和宿命论的偏见,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成器、不优秀,而是家长的身教不够。
网上有个视频,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观点。
诚信不属于人的基因,尊敬不存在于我们的DNA,毅力不会像细胞那样在身体内繁殖,忠诚也不会在血液里循环。
但很多时候,这些比先天的基因更重要,更能决定孩子的一生。
教育的本质却万变不离其宗——穷养富养,不如家长的修养;宽教严教,不如家长的身教。
好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父母心怀善意,懂得推己及人,拥有深入骨髓的涵养,和来自灵魂深处的自觉,孩子才能被这种强大的力量浸润,让生命绽放万丈光芒。
科贝乐全脑早教,专为0-6岁宝宝开启的全脑早教,专业从事全脑开发,提升宝宝专注力,记忆力,研发适合宝宝的特色课程,深受家长喜爱 ,采用小班式教学模式,同龄宝宝社交圈,为父母提供科学的 育儿 高品质教育,育儿 期间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过私信咨询,得到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