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钴姆潭记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0 06:5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27
钴鉧潭,位于永州市芝山区柳子街旁的愚溪之中。《钴鉧潭记》是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所作。
钴鉧潭是由冉水汇成的,因而作者先从冉水着笔:“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奔注”二字描状冉水强悍的生命力,大有迅猛而来,一泻千里之势,但偏偏遇上了屹立不动的山石挡住了去路。“奔注”之水毫不示弱,抵石而下。但水毕竟“抵”不过山石,只得“屈折东流”似乎示弱了。转眼间又一奇迹出现了。经过山石激荡后的溪水,变得更加湍急狂暴了,直到“啮其涯”狠命地“啮”完了水涯的沙土,奔注之水全部流到潭中,有所归依,才甘罢休。在此,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写出了湍急的溪水景象。接下来,作者则描绘“鸾广而中深”的水潭。约有十亩大的潭水则显得格外的平静,格外的清澈。至此,作者的笔势也由峻急而变得平缓起来,不仅表现了溪水因落差过大而迸发出的巨大冲击力,而且进一步写出了溪水“流沫成轮”的又一性情,生动地描画出旋涡溅沫卷雪、旋转如飞的奇景。由此我们看到,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是流动变幻的,神秘瑰伟的,并且是有着强悍的生命力的锦绣画卷。这似乎与作者顽强执着、自信自强的意愿相合,其精神不禁为之一振,长时间被压抑的内在不屈与傲岸的情绪得到了渲泄。
冉水由“奔注”而遇阻,而“屈折”,而“荡击”,而“啮”食,直至冲出个水潭来。这是一种充满了力度、骨气凛凛的壮观之景。“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这又是一种安宁疏朗,深婉幽美的恬静之景。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水有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只有与大自然融合一体,才能识得天机,悟透人理。在柳宗元笔下,永州山水完全是为“我”而独有的。其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动静远近等等,都是或兴发感慨,或寄寓哲理的抒情载体。
作者在描桧了一番钴鉧潭的由来及潭状之后,则笔锋一转,写自己得潭的经过,由写景过渡到叙事。钴鉧潭岸边上居住的一户人家,见作者多次去那里游玩、观赏,有一天,便来敲门相告:因受不了官租私债的重重负担,要躲避到山里去开荒,情愿把潭上的田地卖给作者,以缓解当前的困境。作者“乐而如其言”,把田地买了下来。短短数语,便揭示了当时统治者的苛捐杂税,也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心。然后作者‘崇其岩,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淙然。“作者对潭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改造,使钴鉧潭的环境便更优美了,更宜于”中秋观月“,更宜于站在潭上见天之高,气之迥了。这里,作者犹如一位画家,正陶醉在他刚完成的作品里,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改造的劳动成果。也只有在这幽丽清爽的大自然中,在这“天高气迥”的境界中,他才真正感觉到摈弃了尘世的一切烦扰、官场险恶的樊篱,全身心获得轻松,精神获得解脱。
文章到此,作者沿着买田修潭,再度抒发感慨,绾合二者,收束全篇。“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是谁使我乐于居住在边远地区而忘掉京城的呢?不就是你这个小潭吗?作者说因此潭而忘故土,但在这“乐”的背后,我们仿佛也看到作者心底的隐隐哀愁。表面说因此潭而忘故土,实则故土怎能忘呢?不思量,自难忘。这种忧郁,这种期待,始终剪不断,理还乱,这便是作者的矛盾心理。徐幼铮说得很中肯:“结语哀怨之音,反用一乐字托出,在诸记中,尤令人泪随声下。”
这样的行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27
1、原因: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忍受不了官府租税与私人借据(利息)的累积
买:因为喜欢这个地方,能够享受游玩的乐趣,缓解被贬的郁闷
2、谁能让我忘记故土而想居住未开化的地方,不是这个潭(还能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忘故土,因为被贬的事不堪回首,赌气说了这句话。
3、记叙游钴姆潭后买下此潭,并进行修葺以作为游玩专所。表达一种被贬之后回避现实寄情山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