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0 12: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21
“令”作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敬辞,比如敬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有的时候还会后面加上“大人”二字,比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闲的格外尊敬。
除了令尊,令堂,在称呼对方兄弟姐妹,儿子姑娘都可以加上一个“令”字,比如敬称对方的兄长为令兄,敬称
对方的弟弟为令弟,敬称对方的妹妹为令妹;对方的儿子为令郎,对方的女儿为令爱(“令嫒” ài)……
这个“令”字到底啥意思呢、
“令”从字面看乃命令之意,在甲骨文中,令下面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上面 A 形的字符表示木铎,在古代是个头儿很大的铃铛。
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小宰”一职,职责之一是:“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法,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
“正岁”指夏历的正月;古代天子和诸侯的宫门外有一对高大的建筑物,叫“象”,也“阙”或“观”,作用是将朝廷的教令悬挂于此,供百姓观看;“治象”。即悬挂于此的记载政教法令的文字。
夏历正月的时候,小宰要率领属官前去观看朝廷颁布的政教法令,同时要手拿木铎巡行振鸣,以引起百姓的注意,告诫百姓国家有常规的法律,不要触犯。
郑玄注解说:“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命听也。木铎,木舌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因此《说文解字》解说道:“令,发号也。”
不过,这个 A 形的字符表示的聚集之意。徐锴说:“号令者,集而为之。”罗振玉先生也持此说:“集众人而命
令之。故古令与命为一字一谊。”也就是说“令”和“命”最初是同一个字,后来才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字。
‘令’是来自神的启示,因此,由遵从神意之义而衍生,此字有了良好、出色之义。
综上所述,将“令”字的本*释为振铎发令,有众多而清晰的文献支持,应当以此为准。“令”在古代与“良”古时声母相同,是为双声,因此得以假借。
但是“令”训为“善”之义,更有可能是引申而来:天子的诏书、朝廷的教令是好的,令人向善的,故“令”训为美、善。比如《论语·学而》中出自孔子之口的成语“巧言令色”。
“令”当作敬辞,即由美、善引申而来,用于赞美与对方有关的人。同时,“令”的下部那个跪着的人也向我们提示着尊敬的含义。跪而听命,理所当然地表示尊敬。
以“令”敬称的称谓,比如“令郎”,犹如说“您美好而吉善的儿子”。“令爱”,犹如说“您美好而吉善的女儿”等等。
这些称谓都很容易理解,只有“令堂”一词较为费解。那么,“令堂”为什么用来尊称对方的母亲呢?
古代的建筑物面南背北,内部分为三个部分:堂,室,房。最前面是堂,主要功能是祭献神灵,祈求丰年,不能住人;堂的后面是室,是住人的地方;室的两侧是房,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厢房、西厢房。
“堂”高大轩敞,又是祭祀的重要之地,因此古人就把一家之主的父母尊称为“高堂”。
“堂”后来引申用来泛指房屋的正厅,传统上一家的主妇也就是母亲要住在东房的北部,房、室相连而没有北边的墙壁,与“堂”相望,因此用“北堂”来指代母亲的住处,后来也就顺理成章地用来称呼母亲了。
《仪礼·士昏礼》中规定:“妇洗在北堂。”“洗”是盥洗用的器皿,主妇盥洗都在北堂,故又称“北洗”。
古人认为游子出门远行的时候,常常要在母亲居住的北堂的台阶下种上几株萱草,以免母亲惦念游子,同时让母亲忘记忧愁,
就将母亲的居处称为“萱堂”。唐代诗人聂夷中有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这就是将对方的母亲尊称为“令堂”的来历。不过要记住“令堂”只能尊称对方的母亲,如果称自己的母亲为“令堂”,将自己的父亲称为“令尊”,那就会让人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