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1 19: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9:42
第一幕
背景是清末戊戌变法之后。那时候,**,国弱民贫,洋货和鸦片占据市场,知识分子有的主张改良,有的想办实业;得势的太监要娶老婆,乡下的农民卖儿卖女;想维新的被砍了头,信洋教的腰杆倍儿硬;特务横行,老百姓动辄获咎,以至于掌柜的王利发在茶馆里张贴起了“莫谈国事”。
第二幕
已经到了*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分一杯羹;爱国学生号召大家内除*,外御列强。八面玲珑的王掌柜在残兵流寇、地痞特务的*扰压榨下坚持改良,苦苦支撑着“老裕泰”茶馆。
第三幕
北京城被日寇霸占了八年以后,老百姓好不容易盼到了胜利,可是又来了*和美国兵,*空前黑暗,王掌柜的日子愈加艰难。他的改良梦最终也没能救得了“老裕泰”,他自己也被*上了吊??
扩展资料
《茶馆》所表现出的幽默感是同对旧社会的讽刺联系在一起的。老舍先生擅长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来代替简单直白的讽刺,以给予读者想象和品味的空间。
宋恩子和吴祥子在敲诈王利发的时候说:“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吗?”“那点意思”其实就是钱,“不好意思”是暗示钱的数量一定要足,不能让人觉得对不起交情。体现了人物对钱的渴望还有不劳而获的畸形心理。
还有李三的这句话“改良,改良,越改越凉”,表明了自己的不满以及对改良前景的不看好以及对王利发的不满情绪。还有“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平民化的口语中体现了语言的幽默化,颇具趣味。
老舍先生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有棱有角,生动的活灵活现,仿佛就站在眼前。《茶馆》中的人,他们都说自己的话,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
《茶馆》中出场人物多达几十人,每个人的话都不多,但是老舍先生三言五语就将一个人的外貌、性格、社会地位,以及身处的历史背景都一一准确地勾勒出来。
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好朋友,又都是靠吃“铁杆庄稼”生活的旗人,可他俩一出场就给人以不同的印象,以小黄鸟来衬托松二爷胆小怕事的性格,以画眉鸟来衬托常四爷刚强不屈的性格,短短几句话,通过描写两个人物手里提着的鸟笼,就轻轻松松刻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秦仲义是王利发的房东,在第一幕中显得血气方刚、志向远大,具有维新思想,主张实业救国。
常四爷是满族旗人,拥有“铁杆庄稼”,“正直,体格好”,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符合他“雄赳赳”的气质。
两人对于国家独立富强有着共同的期待和愿望,可面对占据国家大部分人口数量比例的下层贫苦百姓,他们显示出来的态度和举动却截然不同。这体现了人物相同之处下的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