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13: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6:58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表因果关系"的。
举例:
1、《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译文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玉璧回去,走小路回到了赵国。
2、《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译文:刘表因为妒忌他的才能所以不能重用(他)。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
白话版《说文解字》:而,脸颊上的络腮胡子。字形像毛发之形。《周礼》上有句子说,“振作起它的麟和脸颊上的毛” 。所有与而相关的字,都采用“而”作边旁。
相关词汇解释:
1、幸而[xìng ér]
副词。幸亏;多亏:幸而发现得早,否则酿成大祸。
2、而已[ér yǐ]
罢了:我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你不必过于认真。
3、时而[shí ér]
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天空中时而飘过几片薄薄的白云。
4、因而[yīn ér]
连词。表示结果:他是无私的,因而也是无畏的。
5、反而[fǎn ér]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风不但没停,反而越来越大了。
一个个回答你的问题
先说“因果”这个在佛经里面常说
例如: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者堕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道。 一切诸果 皆从因起 一切诸报 皆从业起 《华严经》 三世因果 循环不失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涅盘经》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大宝积经》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喻如植物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如此项种子,落于石上,或被人藏于瓶中,不遇水土适当之缘,虽有种子亦难发生。然则缘与因同样重要设无适缘,因亦不能生果,因果律岂不破坏。而且因为缘有强弱,果乃不同,植物种子之遇增上缘,或强或弱,(如水分充足不充足,及泥土肥沃不肥沃等。)似属偶然,无有一定。因而疑及人之造善因者。如缘有一定,自感善果,设缘无一定,不啻偶然,虽有善因,难料其必感善果。且因为缘有强弱。从善因甚大,如遇弱缘,亦难得大善果。仆怀此疑而及转回净土。如此疑冰释,则对轮回净土亦可深信矣。
“因果”你想详细了解的话就得去参悟佛经,短短几个字道不尽因果。
再说“福祸”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因果”“福祸”有着微妙的联系
哎,我能提供的就这些了。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表因果关系"的。
举例: 1、《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译文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玉璧回去,走小路回到了赵国。
2、《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译文:刘表因为妒忌他的才能所以不能重用(他)。
扩展资料: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而,颊毛也。象毛之形。
《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
白话版《说文解字》:而,脸颊上的络腮胡子。字形像毛发之形。
《周礼》上有句子说,“振作起它的麟和脸颊上的毛” 。所有与而相关的字,都采用“而”作边旁。
相关词汇解释: 1、幸而[xìng ér] 副词。幸亏;多亏:幸而发现得早,否则酿成大祸。
2、而已[ér yǐ] 罢了:我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你不必过于认真。 3、时而[shí ér] 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天空中时而飘过几片薄薄的白云。
4、因而[yīn ér] 连词。表示结果:他是无私的,因而也是无畏的。
5、反而[fǎn ér]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风不但没停,反而越来越大了。
有,譬如 孟子这篇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2)
故曰: 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亲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