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9 05: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8:42
【原文】
李纲欲用张所,然所尝论①宰相黄潜善,纲颇难之。一日遇潜善,款语曰:“今当艰难之秋,负天下重责,而四方士大夫,号召未有来者。前议置河北宣抚司,独一张所可用。又以狂妄有言得罪,如所之罪,孰谓不宜?第今日势迫,不得不试用之,如用以为台谏,处要地,则不可;使之借官为招抚,冒死立功以赎过,似无嫌。”潜善欣然许之。
【注释】
①论:劾奏。
【译文】
宋朝时李纲想推荐张所为河北宣抚司使,但是张所曾经非议过宰相黄潜善,因此感觉非常为难。一天,李纲恰好遇到黄潜善,就悄悄对他说:“现在国家处境艰难,身为朝廷命官,负有维护天下安危的重任,但是四方的士大夫,号召没有来的。前次朝廷提议设置河北宣抚司,唯独张所可以任用,但是张所曾经以狂妄的言辞冒犯过相国,以他所犯的罪,再委任他确实不恰当,可是迫于现在国家的情势,不得不试用他。当然,如果让他在京师担任御史台的职务或者谏官是行不通的,不如任命他为招抚使,让他冒死立功赎罪,似乎还说得过去。”黄潜善欣然同意了。
李纲,字文纪。
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
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
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
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甚微 *** 辅佐太子的*,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
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
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四处掠夺,百姓忧愁苦恼,宇文歆劝谏,李元吉不听从。刘武周攻入太原,李元吉害怕,扔下军队逃回京城,并州陷落。
皇帝发怒,对李纲说:“齐王年龄小,不熟悉政事,因此我派宇文歆和窦诞辅助他。太原,是我大唐王朝兴起的地方,陈兵十万,粟米可支付十年,为什么这么快就丢了?宇文歆建议齐王丢下军队逃跑,我应当在军中杀了他。”
李纲说:“齐王有罪过,是窦诞一手造成的。宇文歆侍奉齐王的时间很短,齐王有过失他必定直言规劝。
如今幸亏宇文歆这个计策,才使陛下没有失去爱子,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怎么能加罪呢?”第二天,皇帝醒悟过来了,拉李纲坐上御榻,慰劳他说:“如果你不进言,我就差点要滥用刑罚了。”于是释放了宇文歆。
太子建成渐渐开始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进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担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担任朕的尚书郎吗?”李纲叩头说:“何潘仁,是贼帅,志在残杀,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杀戮,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
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说的话就好像拿石头扔进水里,我敢长期担任尚书郎吗?而且臣侍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要上交官印。”皇帝道歉说:“朕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希望你能自始至终辅助我的儿子。”
于是授予李纲太子少保之职,让他仍旧担任尚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
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
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李纲,字文纪。
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
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 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
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 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
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
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 ”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
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 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
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
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贞观四年,复为少师。
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 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勇废,文帝切让 让,谦让 B。陛下功成,厚自伐 伐,夸耀C。
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幸,幸好 D 。毅然不可夺 夺,夺取5。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 )①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②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③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④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⑤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⑥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②⑤⑥ D。
①③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做官。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辅佐过多位太子。
B。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元吉没有听从宇文歆的建议,弃城逃回京师,致使太原沦陷。
C。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
为表达对李纲的尊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D。
唐太宗非常器重李纲,每次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和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生病,皇帝还派房玄龄去慰问。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2)歆事王浅,有阙必诤。 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参*:4。
B 5。C 6。
B参考译文:李纲,字文纪。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
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 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
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 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
李纲说:“唐令则甚微 *** 辅佐太子的*,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
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书郎、太子詹事。
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
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
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初,余尝从容奏上曰:“朝廷外则经营措置河北、河东两路,以为藩篱,葺
治军马,讨平盗贼。内则修政事、明赏罚,皆渐就绪。独车驾巡幸,所诣未有定
所,中外人心未安。夫中原者,天下形势根本也,一去中原,则人心摇而形势倾
矣。臣尝建巡幸之策,以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今纵未能行上策,犹
当适襄、邓,示不去中原,以系天下之心。选任将帅,屯列军马,控扼要害,以
折虏人之谋。使今冬无虞,车驾还阙,天下之势遂定。而近日外议纷纭,皆谓陛
下且幸东南,果如所言,臣恐中原非复我有,车驾还阙无期,而天下之势遂倾,
难复振矣。”上曰:“但欲迎奉元 太后,及津遣六宫往东南耳。朕当与卿等独
留中原,训练将士,益兵聚马,虽都城可守,虽金贼可灭矣。”余再拜,赞上曰:
“陛下英断如此,虽汉之高祖、光武,唐之太宗,不是过也。”因言履艰难之运
者,不宜怀安,高祖、光武、太宗皆身将兵,披甲胄,冒矢石,于马上得之。今
固不待如此,但车驾不去中原,则将士思奋,人百其勇,盗贼不敢觊觎,两河易
为经略。虽少劳苦,而后享安逸。倘偷取一时目前之安,如后患何?中外未知陛
下圣意,乞降诏以告渝之。上乃命余拟撰诏文颁降,榜之两京,读者皆感泣。因
措置迎奉隆 太后,津遣六宫。以徽猷阁待制孟忠厚为提举一行事务,步军指挥
使郭仲苟统兵扈卫,余令有司排办。后半月,上忽降手诏,欲巡幸东南以避狄,
令三省枢密院条具合行事件以闻。余留之,因具札子,极论不可。且言自古中兴
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汉光武、唐肃宗是也。起于东南,则不
足以复中原而有西北,晋元帝是也。盖天下之精兵、健马,皆出于西北,而中兴
之上,拨乱定功,以兵马为先。一失西北,则二者无自得之形格势禁,非特失地
利而已。今翠华倘或南幸,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吾关、辅,盗贼
且将蜂起,跨州连邑,朝廷号令不行,精兵、健马反以遗贼。道路梗塞,人心惊
溃,陛下虽欲还阙,有不可得,况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惟南阳,光武之所以
兴,有高山峻岭可事控扼,有宽城平野可屯重兵,西通关中可召将士,南通荆湖、
巴蜀可取货财,东达江淮可运粮饷,北距三都可遣救援,暂议驻跸,自冬徂春,
两河措画就绪,即还汴都,策无出于此者。上乃取还巡幸东南手诏,令与执政商
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