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乡土作家郑永涛的访谈录《在故乡的大地上放歌》的全文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01: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31
在故乡的大地上放歌
——乡土散文歌者郑永涛访谈录
李瑞权
郑永涛,笔名土生,是近年来以乡土散文创作引起读者关注的一颗文坛新星。近年来,他以与众不同的乡村创作题材和朴实、真挚的文风而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认识、所熟悉。他的文字,就像黄土地里的一把黄土,朴实、真挚而深情。读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大地的深深眷恋,读到了冀南平原上的美丽景色、民俗风情和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读到了那片黄土地的心灵的秘史。不论是他的创作题材还是作品风格,无疑都是与时下的80后作者大相径庭的,这不得不使广大读者对他的精神故土、创作历程和创作追求发生兴趣。带着这样的心理,近日笔者与郑永涛进行了多次的访谈,内容涉及文学路、文学观、生活经历和创作历程等各个方面,从而对他这个人、他的创作和他的创作思想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下面是笔者与郑永涛访谈的具体内容:
问:有很多读者认识你、走近你,是从你的笔名“土生”开始的。你取这个笔名,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创作追求?
答:土生,取自“土生土长”前两字,其意有二,一是表明了我主要的创作题材,二是代表了我主要的创作风格。我的作品多取材于故乡冀南平原的乡村,风格朴实、真挚,饱含着我的浓浓的深情。这是我近年来在做的事,也将是以后一直要做的事,是我永远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
问:笔名的取向,让我们顾名思义地看出了你对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读者可以把你的作品理解为是“展现故土,热爱故土”么?
答:当然,展现故土、热爱故土是包含在其中的,然而却远远不止是这些。我的故乡冀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她有着美丽的景色、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她既是美的,又是深的。故乡的美使我陶醉和迷恋,故乡的深使我敬畏和执着,对故乡的解读和表现是我永远要做的事。故乡不仅是我身体的故乡,更是我精神的故乡,她永远是我的心灵故园,是我的灵魂之根,也是我创作的永远的源泉。我出生在故乡的一个古旧的土炕上,死了也将变成故乡大地里的一把黄土。我对故乡的爱是深沉的,永远的。对于故乡,我总觉得有写不完的素材和故事。比如你在村庄里的随便一个什么地方往下挖,时常的就能挖出零星的陶瓷片、锈铁器等以前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有历史的,有故事的,有一种阅历之美和沧桑之美,它们总使我产生敬畏之感并引起我无数的联想和想象。一代又一代悲苦的故乡人不知在这片深情的黄土地上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和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而在这龟裂的土地上,在这残酷而悲苦的生活中,他们仍在执着地渴望着希望,追求着欢乐与幸福。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深深地敬畏、感慨和感动,使我不得不拿起自己稚嫩的笔去书写他们,感怀他们。所以,我要做的不只是展现故乡里的一草一木和风土人情,还要展现故乡里悲苦的人们和他们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人生,展现缄默的故乡所不为人知的心灵的秘史。虽然我一直都在努力,然而我却常常感到自己文字的苍白。
问:故乡,是作家、诗人永远的灵魂寄托之地。从你的言语里,我们已经读出了你对故乡的一片深情。艾青有诗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深的感情,作品才真,才感人。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够感动读者。在你的作品里,你是怎样融进你对故乡的感情的?
答:用我朴实、真挚而深沉的感情,用我全部的爱,用我一生的执着的追求。
问:故乡是一方精神的故土,有了她,才有了创作的源头。对于你而言,冀南平原就是你创作的源头,是你精神的归宿和灵魂的寄托之地。那么,能谈谈你的整个精神家园构成和你对人的精神家园构筑的看法吗?
答:我有浓重的恋乡情结和怀旧情结,故乡和童年是我永远的精神归宿。我笔下的故乡常常是童年记忆里的故乡,我笔下的童年往往是故乡怀抱里的童年,她们已经在我的精神深处融为一体。另外,我当过兵,我们家三代都是军人,我对军旅也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当然,我从小就喜欢文学,文学也是我永远的精神乐土。农民和军人是我经历的两个最主要的身份,它们也构成了我性格和品质的主要底色。在我的心中永远有一方心灵的净土,有一个清明、纯净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也是有梦的,在我的心中永远有一个遥远的远方,这个远方总是吸引着我走下去,使我活得更有意义、更加幸福。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我,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人要活得有感情,有热爱,有*,有诗意,有梦。
问:你是84年出生的,从年龄上划分应该属于“80后”,可为什么从你的作品里却看不出有多少80后文风的痕迹?你又是怎么看待80后写作群体和他们的创作的?
答:是的,在我的作品里几乎完全没有您所说的“80后文风”的痕迹。我觉得从年龄上来划分作家而得出一个“80后”的概念是很不科学的,而由此得出的目前人们所认识的“80后文风”更是一叶障目、以点盖面。由于网络、媒体和市场经济等原因,80后深深地打上了网络与炒作的烙印,这对于文学的发展来说是一种不利的影响。而其实就其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严重失调的,特别是文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很危险的境地。这是不对的,也是很危险的。然而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其时代原因,相信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时代的发展总得有一个过渡期。其实80后的写作群体远远不止是那几个当红80后作者,80后的创作题材和风格更不是那几本畅销书所能代表得了的。就我自己的同时代作者朋友来说,他们有搞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题材散文创作的,有搞具有民族精神内蕴的军旅诗歌创作的,有搞农村题材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的,有搞思想含量饱满的杂文创作的,等等等等。我觉得他们的创作相对于当今畅销的青春情感类小说来说其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不知要高多少倍,他们的作品更能经得住时代的考验,他们很可能就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80后中的后起之秀和中坚力量,成为开辟中国文学未来的主力军。当今畅销的青春情感类小说只适合还不太成熟的青少年,而他们的作品面向的却是各个年龄阶段的所有的读者。文学创作是需要经过审美观照和艺术创造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是需要引导的,在这两方面一些80后作者就做得很差。一味地、直接地描写缠绵的情感生活和琐碎的现实生活,缺乏艺术含量和文学价值,更不要说深刻、具有思想价值和引导作用了。作为文学创作者要有自觉性,有社会责任感,这是每一个从事创作的人起码应该做到的。我们的80后畅销红人中不乏具有真正创作才华的作者,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应该努力地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更高的价值呢?这是我们的80后作者也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应该思考的问题。文学创作是一种为社会生产高雅精神食粮的高层次的艺术创造,我们不能去一味地迎合读者,更不能去为了赚钱而写作,那样很低俗,很卑下。
问:从你的回答里看出了你的追求跟当今的80后确实不一样。这样的追求,是否与你当兵的经历有关?能谈谈你的主要经历吗?
答:小时候我很聪明,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大人们都说我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母亲很是为我而骄傲,可是后来却因为迷恋文学而造成了严重的偏科。我也爱好音乐,民歌唱得好,初中时得到了音乐老师的重点培养和扶持,初中毕业时鉴于严重偏科的状况于是我就去上了一所音乐中专去追自己的音乐之梦了,然而几个月后却深深地后悔而又去上了高中。高考落榜后我想去上民办大学的中文系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为自己以后的文学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却遭到了家人的竭力反对和阻止,毫无办法的我于是就去当兵去圆自己的当兵梦了。去部队当兵我有三个目标,一是去文工团当歌手,二是考军校,三是留队。然而去文工团当歌手的梦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破灭,后来考军校的梦也破碎了,到最后就连留队的梦也因部队编制调整而没能实现。其间我还经历过一次死亡,差点没活过来。退伍后我做过一段通信工作,后来县地税局招文秘,我靠自己在写作上的特长和成绩在几十个大学毕业应聘者中以唯一的高中毕业的学历被聘用。然而在我心中埋藏多年的大学梦始终不肯隐退,我仍然一直想去大学去进修,去为自己的文学梦打下坚实的基础。终于,后来,我毅然决然地辞掉工作来到了大学。那时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大得难以想象,然而我还是挺了过来。另外,中学时代我做过几次农民工,大学期间做过几个月的校对和编辑,等等。
我真正地开始文学创作是从当兵的第二年开始的,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我的文字开始变成了铅字。那时候写起来很勤奋,常常半夜打着手电筒趴在被窝里写作,至今想起来那情景都历历在目。当兵使我第一次而且长时期地离开了故乡,使我对故乡有了一定的现实距离和审美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深的思念。那时候写起来,常常就是写故乡。一个人只有离开了故乡,才能真正地认识故乡,也才能明白故乡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而就我的创作风格与我当兵经历的关系来说,我觉得两者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当兵的经历却不是我创作风格形成的全部决定因素。部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过着与常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当兵可以使人经历很多很多,使人变得成熟,变得坚强,变得有毅力,同时也能获得一个观察社会与人生的不同的角度。当兵增长了我许多的生活阅历,对我的性格、气质和创作风格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个性气质、审美情趣、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等,生活经历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况且我的生活经历也远远不只是当兵的那两年经历,所以当兵的经历只是形成我创作风格的一部分决定因素,而不是全部的决定因素。然而,当兵的经历确实对我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问: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读你的作品很难感觉出你的真实年龄,你的作品与你的年龄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你追寻这样的风格,在现实中有没有遇到过尴尬或烦恼?
答:是的,我的作品与我的年龄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我的读者中,有不少读者都是中年朋友。曾有不止一个人对我说,你这样写下去没有市场,对此我只是淡然一笑。在我的意念中,我从来没有把文学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想过要让文学给自己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另外我还想说一句,文学作品的自身价值与其市场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在当代尤其如此。我们的作者们要认清这一点,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要被误导。
问:创作到现在,你的作品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对于一个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作者成熟的标志。我总认为作品有风格的人,才是能够被认可和记住的人。你是怎么看待作品风格与被认可之间的关系的?
答:我只能说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要说成熟还远远不够。的确,风格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拥有自我,而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拥有自己的风格。作品风格就像是作者的一个无形的标志,它把你从众多的作者中区别开来,把你的作品从千千万万的作品中划分开来。有自己的特点,自然就容易被读者所认识,所认可,所熟悉,所记住。否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自然容易使人厌倦,使人遗忘。一个作者可以有多种风格,但不是可以没有风格。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且要有自己的主要风格。
问:有人说,现在是个创作浮躁的年代,网络时代更是文字垃圾的多产期。你是怎么看待当今网络时代的创作的,又是怎么看待眼下中国文坛的创作的?
答:的确,网络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更大、更快的平台,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垃圾。一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的作者蜂拥而上,大量地写作大量地发表,缺乏沉淀和深度加工,而且创作浮躁,将创作与金钱和名誉挂钩。这些都是不对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对文学和自身的发展都没有好处。对于我们的作者来说,要多学习,多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同时还要多沉淀,要注意强调精品意识,厚积而薄发,另外还要注意深度加工。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文坛的创作还只能是以中青年作家和老一辈作家的创作为主,80后作者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还不能够挑起开辟中国文学未来的重担。眼下80后作者的创作还缺少艺术性和思想性,不够深刻,缺少引导性,而且盲目跟风,创作题材单一,挖掘不出新题材,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80后的作者们提高自己创作的自觉性。而对于“80后”这个概念,其实目前人们的认识存在很严重的误区,很片面,很狭窄,好像专指那几个当红作者。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八十年代生的作者远远不止这些,而且当中一批真正的作者中有着丰富的创作题材和风格,只是他们走的路要长一些,踏实一些,他们可能才是未来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正因为如此,我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问:你走上这样的乡土文学创作之路,有没有受到过哪些作家的影响,或者是你喜欢哪些作家的作品?
答:我喜欢史铁生、贾平凹、萧红、迟子建、刘亮程、曹文轩以及鲁迅、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的作品,喜欢作品中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喜欢作品中朴素而纯美的童年记忆,喜欢作品中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喜欢作品中的美和爱。此外,我还喜欢*十年代的一些校园小说,也喜欢一些军旅文学作品,等等。
问:你有不错的创作基础,这是读过你作品的读者所一致能够感受到的。可你才二十四岁,可以说正处在一个创作的成长期。在今后,你有什么创作计划?有没有想过进行小说方面的创作来拓展自己的创作范围?
答:其实我的很多散文作品早已经越出了散文的界线而具有了小说的元素。随着创作的深入,对于故乡我已从风土人情的横向描写转向了人生故事与故乡历史的纵向描写,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散文体裁就常常显得难以胜任,于是我就走上了散文和小说的结合体。我觉得散文和小说结合起来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至于以后的创作,我不可改变地仍会以乡土文学创作为主,包括乡土散文和乡土小说,而常常可能是乡土散文和乡土小说分不出来。此外,我还会进行儿童文学和军旅文学的创作。另外,我也有幻想文学创作的想法。
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能对你的读者朋友们说几句话吗?
答:用我瘦弱的文字书写我广阔的心灵。朋友们,如果你热爱文学,那就拿起笔来写作吧!如果你有梦,那就向着你的梦想去追吧!
后记:对郑永涛的访谈做完,我感到很是高兴和欣慰。从他的回答中,我看到了一个文学青年对文学的执著追求,看到了他对自己文学风格的执著追求。正是因为有了像他这样的一群作者,中国文学的未来才充满了希望。让我们祝福他,祝愿他,祝愿在故乡的大地上放歌的郑永涛能在文学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瑞权,自由撰稿人。)
参考资料:郑永涛文学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engyongtao8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