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8 23: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6:16
《天工开物》《陶埏第七》 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原文】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
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寇来不可上矣。
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洁而醯醢以荐。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
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参考译文】 宋子说:水和火、土结合起来以后,(就可以造成陶器了)。
有一万家人口的国家,每天用一千人来做陶器都不够用,老百姓所用的陶器也够多的了。上面用房粱建成房屋来躲避风雨,在屋顶加上瓦片。
王公大臣设置险要地势、形势来固守自己的国家,建成的城墙,敌人来侵犯的时候不能容易地上来。泥制的瓮坚固,而醴酒以清澈为美;瓦当洁净,而把醯醢作为素祭(无酒肉作贡品的祭祀)。
商周之际的时候俎豆等盛器都用木做成,莫非也是看重质重的想法吗?后世则用土造物来仿效神灵,人工制作器物的表现不同,陶器渐渐成为人们看重的高雅之器玩,(是因为)在陶器里面有素肌玉骨的形象。这样的器玩掩映在几案上或筵席上,文明之象可以掬玩把玩,难道不能这样到最终境界吗? ○瓦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
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
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一个}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
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凡瓦大小古无定式,大者纵横*寸,小者缩十之三。
室宇合沟中,则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沟瓦,能承受淫雨不溢漏也。 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或一昼夜或二昼夜,视窑中多少为熄火久暂。
浇水转泑(音右)与造砖同法。其垂于檐端者有滴水,不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镇脊两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水火而成器则一也。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
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舡之扰,害不可极。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
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浇瓦百片。取出,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
再入别窑,减杀薪火,*成琉璃宝色。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民居则有禁也。
○砖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
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匡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
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垒而上。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
凡墙砖而外甃地者名曰方墁砖。榱桷上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砖。
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造方墁砖,泥入方匡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浇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然后甃地。
刀砖之直视墙砖稍溢一分,楻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
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
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泑。凡火候少一两则泑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
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
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有砖之用也。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凡转泑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
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
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上圆鞠渐小,并不封顶。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
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
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又细料方砖以甃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
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云。
○罂瓮 凡陶家为缶属,其类百千。大者缸瓮,中者钵孟,小者瓶罐,款制各从方土,悉数之不能。
造此者必为圆而不方之器。试土寻泥之后,仍制陶车旋盘。
工夫精熟者视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两人扶泥旋转,一捏而就。其朝迁所用龙凤缸(窑在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与南直花缸,则厚积其泥,以俟雕镂,作法全不相同,故其直或百倍或五十倍也。
凡罂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泑水涂粘。陶器皆有底,无。
它的译文是: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氏带人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铺上瓦,然而木塔还是像原来一样晃动。匠人无可奈何,暗中叫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首饰,询问塔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每层铺完了木板,便用铁钉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匠师照喻皓说的办法做,塔就稳定了。大概钉牢的木板上下紧紧约束,六个方位像箱子一样相互连接,人走在楼板上,下及四周板壁相护持,塔自然不能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精明练达。
明朝嘉靖年间,泉州有人得到了一块汉砖。(这块)砖上有图案,画的是(一个)老人杀虎。泉州的人们都争着去看它。颜九,写了《梨园录》,看见(这块)汉砖,喜上眉梢,说到:“这是东海黄公(写)的剧目,(过去)在记载和资料上见过,没有看见过实物。现在这块汉砖重见天日,难道不是戏剧行当的幸事吗!”蔡五,是泉州的商人,把古董贩卖给波斯的胡人。看见这块汉砖,再三地用手抚摩(它),说到:“汉砖有很多了,画上这样的图的却很少。把它卖给识货的人,利润将会是(没有画的汉砖的)百十倍。”秦大,是乡野鄙夫。在人群中看见过汉砖一次。沉没低吟了很久,说到:“(把它)用来垒墙,显得太松了;(把它)用来垫床,显得太厚了;(把它)用来压草,显得太轻了,为了什么要争着看它呢?”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命令衙役把它带到(自己的)面前,大喜过望。暗自思量到:“严嵩大人喜欢这些古董,呈上它(给严嵩大人),升迁就有希望了。”这块汉砖,(从始至终)都是一样的,(它的)际遇有所不同,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证实它的学术价值,有的人贪图它所能带来的利润,有的人希望获得它的(普通)用途,有的人谋求它所能带来的官爵。就象有才之士一样,贤能的人用他贤能的方面,奸邪的人用他奸邪的方面。良禽择木而栖,怎么能够不慎重呢!
:有两只老虎因为争食一个人而相斗,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猛暴戾的动物;人,是甘美的食物。让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就能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费杀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就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建兴三年孙氏所造砖》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一是字形横平,二是点画瘦劲,三是点画的起笔处常出现折笔以造成连贯势态。
整体看去,在平匀中见悠扬的意趣。尤其是《建兴三年太岁在乙亥孙氏造砖》的上端文“传世富贵”和下端文“万岁不败”、《八月壬戌朔廿日辛已孙氏造》砖的下端文“永未英(央)”和上端文“可久长”(图70),其书体格尤其宽阔,笔画起笔处的折笔连贯趣味尤为强烈,“久”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连势为一笔,颇有行书意趣。
这些作品的笔法以直折和圆转交互运用,并强调横画与捺画波磔的上翘形态,既刚健又婀娜,这是在三国两晋砖文中不多见的佳妙之作。
京城里有个富人打算买砖建墙。某甲来对他说:“某王府家(正门——可不译吧)的外墙正打算拆旧砖换新砖,您为什么不买他们拆下来的旧砖呢?”富人怀疑他的说法,说:“王爷不一定卖砖。”某甲说:“别说您这样想,我开始也怀疑呢;然而我在王爷做门客已经很久了,不敢乱说话。您既然不信,请派人同我一起到王府,候王出来的时候,我跪下请示候王,看见候向我点头,再拆不迟。”富人认为他说得对,派家奴带上弓尺(弓:旧时丈量地亩的用具与计量单位。)和他一起去。带弓尺的说法是:买旧砖的人,用弓尺量好有多长,可以打五折(不知道是八折还是减半或二折,其实五折比较可信)。正好碰到候王下朝回来,某甲在候王马前拦住候王跪下,用满洲话说着什么。候王果然点头,用手指门前墙说:“任凭你量(渠:你)。”某甲马上拿弓尺带一起去的家奴量墙,横竖算得十七丈七尺,折合纹银百两(古代金多指银子),回来告诉富人,富人很高兴,马上给了一半的钱。
选一个吉日,派家奴带领人前往拆墙,王府守门人(阍:守门人)大怒,把他们抓起来责问原因,家奴说:“这是王爷安排的啊。”守门人禀报候王,候王大笑说:“那天在马前下跪说事的人,自称是某贝子的家奴,主人要建府外照墙,喜欢我外墙的样式,所以来请给丈量,以便按样子砌墙。我以为这是小事,有什么不可以的,所以指墙让他丈量。事情原来就是这样,并没有说要卖啊。”富人*请求释放,钱花了很多,而某甲已经逃掉了
【名称】钻木取火
【解释】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出处】《关尹子·二柱》:“形之所自生者,如钻木得火。”
【引证】
清 袁枚《新齐谐·燧人钻火树》:“教燧人皇帝钻木取火,以作大烹。”
鲁迅《南腔北调集·火》:“但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却似乎没有犯窃盗罪。”
罗广斌《在烈火中永生》:“没有墨,就用钻木取火的办法把棉花烧成灰,滴上几滴水,就代替了墨。”
唐 罗隐《两同书·理乱》:“昔伯益凿井, 燧人钻木。水火之利,於今赖之。”
【事例】他在孤岛上过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