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云大丘壑》有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8 15: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09:36
前日见王跃文先生博客更新,遂前往拜读,是《刘云大丘壑》。这是继《我写《大清相国》》之后我细读过他的第二篇文章,尽管我现在已经知道他是知名作家,出过很多书,但在没有亲自阅读的情况下,我绝不会单凭出书量和名气盲目崇拜哪个名人,因为如今花钱出书的人太多了,借助媒体一夜成名的人也太多了。
“……我心底暗想,此君胸中有大丘壑,却能引而不发。平素凡遇藏守得住的人,我必先怀了几分敬意。” 但读完第一段我就被他的文采折服了,看来他真的不是浪得虚名啊。
深入文中,好像并不是我在默读,而好似有一个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在耳畔绘声绘色地解说,急徐有致,顿挫得体,引人入胜,胜画胜景。我感觉自己似乎也在赏画,又似乎已身临其境,置身美景之中,感受山水丘壑的博大。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解说,让人想起赵忠祥的《人与自然》,尽管关于赵姚传闻让人不堪入目,虽不能爱屋及乌,但也不可就此全盘否定,我从不会盲目崇拜一个人的光环,也不会盲目否定一个人的成就,对事对人一分为二甚好,该肯定的必须肯定,该谴责的绝不姑息。
这是我初次浅读《刘云大丘壑》的感受。
我看文章向来很挑剔,比职业编辑还挑剔,是那种典型的眼高手低之辈。然而总还是有些文章之中有那么几句话触动心灵产生共鸣,致使我得空再次精读《刘云大丘壑》 。都说文人相轻,我顶多算个文学爱好者,没有资格去轻,但我可以赞读我喜欢的文章,真好。就像每首我喜欢的歌一样,虽然我仅仅喜欢其中一句话,但我仍然乐此不疲地喜欢哼唱。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话实乃真理也。
诚如郑板桥语:“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说的既是由造化而艺术的升华之道,也破解了画家心底山水的大秘密。
“既是由造化而艺术的升华之道,也破解了画家心底山水的大秘密。” 且容我斗胆猜测这是王跃文先生借古喻今、借画喻文、借人喻己,以明心志吧。这也暗喻作家由此感悟作家心底山水的大秘密。刘云大丘壑何尝不是王跃文大丘壑?
周作人相信自己前世寄身佛门,其《五十自寿诗》曰:“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知道了刘云君的.绘画门径,更深服他左冲右突的艺术求索。自西画入而从国画出者,或自古贤入而从新意出者,近百年多有名师大家,前者如刘海粟、李可染,后者如齐白石、张大千。不论贯东西之法,拟或通古今之变,皆为革故鼎新的艺术法门。也只有如此,画家方可自有面目。”
此段又让我明白,也只有如此,作家方可自有面目,有新面目。
想到此,更加折服于王跃文先生的心胸和才智,作家光有文采,胸无丘壑,显然属于藏守不住之人。通篇对他创作之“革故鼎新”倾向可窥一斑。他说:”这就是画家难以割舍的乡愁?看这样的画,心底是温暖而柔软的。”难道作家也有难以割舍的乡愁?让他用思考着“不知道他当年画的是什么”做为本文的收尾。
再读王老师《刘云大丘壑》,似乎看到王跃文大丘壑。借用他说画家刘云的话,我心底暗想,此君胸中有大丘壑,却引而不发。一个字——服!所以尊为老师。
由画及文,由文及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眼中丘壑,胸中丘壑,手中丘壑,真是高深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