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不羁与柔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8 21: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9:52
提纲:
一、贾宝玉其人:
(1)贾宝玉与其他主要人物的关系
(2)其他主要人物(或作者)对贾宝玉的看法(评价){不羁}
二、反映人物性格(柔情)的具体情节:
(1)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节
(2)贾宝玉与其他主要人物的情节
三、作者对贾宝玉性格塑造的寄意:
(1)作者背景
(2)作者寄意
四、总论:
(1)两种性格对立对故事情节(或故事发展的必然性)和思想表达的作用(或影响)
正文:
贾宝玉为 荣国府 二老爷 贾政 和 王夫人 所生的二子,出场时其兄已死,故为贾政唯一嫡亲儿子。他有一同父异母的弟弟 贾环 和妹妹 探春 ,均为 赵姨娘 所生。贾宝玉是贾府的宝贝,深受贾母疼爱,他出生时口中衔有一玉,故被起名为贾宝玉。林黛玉是其表妹,他们的故事都是后话了。
贾宝玉未正式登场之前、冷子兴做过这么一番评价:虽然淘气异常,但聪明乖觉,百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将来色鬼无疑了。这么一番评价,贬多夸少,一个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的形象就在读者面前显现了。贾宝玉登场之后,作者又作诗云:
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 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如此,将贾宝玉说的一无是处。其母王夫人又对林黛玉说:若姊妹们不理他(贾宝玉),他倒还安静些:若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无天日,疯疯傻傻。林黛玉与贾宝玉认识之后,对其评价更是不留情面面,其云: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可真是应了贾宝玉的名字了。然而贾宝玉还有另一面,即柔情的一面。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给黛玉起了个叫“颦颦”的表字,说是取自《古今人物通考》上的: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又云:“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能想出如此高雅之词,且贴合林黛玉的相貌,不难看出贾宝玉的柔情细腻。又如,四十三回,凤姐生日,宝玉却一人躲出去,只为了祭因自己而死的金钏儿。抛开别的,贾宝玉对宠物都如此用情,体现出他心地的善良,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再如,四十六回: 贾赦 想纳鸳鸯,被鸳鸯拒绝,她与平儿在园中相遇,谈起来,后又来了袭人,三人正说着,宝玉又来了。鸳鸯知道贝宝玉听到了,很羞愧,便趴在石头上装睡不理宝玉。宝玉说:“这是头上冷,咱们回房去睡,岂不好?”这和他的似傻如狂、疯疯傻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宝玉柔情的一面被充分展现。对于不羁和柔情的描写让人物形象因此立起来了,作者的用意初见端倪。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 。这与贾宝玉的人设非常相似。而且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十三岁(虚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被抄家 (家*小男女及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这也与贾府的结局如出一辙。曹雪芹写贾宝玉的不羁与柔情正是拿自身自比,将自己的经历通过文字赋予到贾宝玉身上,才将贾宝玉写得如此传神。至于作者为何这样写,众说纷纭。结合具体描写来看,贾宝玉怕读文章、厌恶科举,很大程度上寄托了作者对科举考试的厌恶和批判,反映了科举制度作为延续千年的选官制度的逐渐僵化,也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向往,这在当时看是离经叛道的,所以作者塑造了贾宝玉的不羁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于世俗的厌恶与冲破世俗罗网的渴望。这么看的话,“那管世人诽谤!”一句有一种反讽的意味,《红楼梦》作为一部思想内涵丰富的巨著有如此理解的必要,况且任何一个艺术人物的形象塑造不是空穴来风,一定带有作者的影子。至于为何写贾宝玉的柔情,一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二是为升华人物的需要,三是为丰富思想的需要。贾宝玉的不羁与柔情这两种对立的性格,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注定了故事的结局,这两种性格的调和也让贾宝玉这个人物栩栩如生。整部书的思想内涵因此丰富了许多。
描写性格上的对立与统一是塑造人物的惯用手法,也是每一个现世的人所具备的人性本色。贾宝玉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宝玉的不羁与柔情在这句话中生动体现了。宝玉对女儿总是尊敬、体贴,于是才吸引了很多女儿的喜爱,才有了之后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另外,贾宝玉的柔情不光是儿女情,还有一种博大的济世情。这种济世情表现在对封建制度下男尊女卑的蔑视以及对女性的尊重,这种情通过他的不羁添上了浓重的色彩,作者的用意或许也在于此。全书的结局是贾府被抄家,宝玉看破红尘,出家做和尚了。这结局虽不是曹雪芹亲自所写,但是根据他在书中一开始的推断“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以及贾宝玉原本就是神瑛侍者这一缘故,这一结局未必不是曹雪芹预设的结局。宝玉做了和尚,四大皆空,这正好迎合了他的不羁与柔情的性格发展的必然结局,即完全地调和,归于无。曹雪芹借此想表达的有很多,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结合他自身的经历,通过一个不谙世俗、蔑视纲常的纨绔子弟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反讽世俗的丑恶,表达对自由的追求。贾宝玉的人生也是曹雪芹的人生,贾宝玉的不羁与柔情也是曹雪芹的不羁与柔情,对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这就不得不进一步引申;《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思想内涵是否是封建*下解放思想种子孕育的体现?抑或是人们思想解放的信号弹?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的不羁与柔情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小见大,描摹了一部传统世俗的罪状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