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2 17:3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7:04
发生地震时,最先感受到的波是纵波,又称推进波、P波。因为地震时产生的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
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地震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但地震发生时这三种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不同。
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从而使介质不断的压缩和疏松,故也称为压缩波。传播速度快,周期较短,振幅较小或疏密波,将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
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是剪切波。传播速度比纵波要慢一些,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将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摇晃。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面波:主要在地表传播,能量最大,波速约为3.8千米/秒,低于体波,往往最后被记录到。如果地震非常强烈,面波可能在震后围绕地球运行数日。面波实际上是体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面波的传播较为复杂,既可以引起地表上下的起伏,也可以是地表做横向的剪切,其中剪切运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最为强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7:04
地震波最先到达波是纵波具体解释如下:
1、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
2、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3、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4、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5、地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地震波所带来的信息。地震波是一种机械运动的传布,产生于地球介质的弹性。它的性质和声波很接近,因此又称地声波。但普通的声波在流体中传播,而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所以要复杂得多,在计算上地震波和光波有些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