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2 20: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6:57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的选定都是有他的特定原因的,但是总的来说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王朝的起源地,经济发达地,军事要地(巩固边防)。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首都大都是经济、军事要地,如:齐国的临淄是齐国最大的城市,也是齐国刚刚受封的地方;其他各国大都是如此。
后来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首都咸阳是因为他是秦国的故都,内有关中粮草,外有崤函之固,是作为首都的当然之选。
汉代的首都长安的选择与咸阳很像,那个时候在关中建都几乎是不用考虑的必然之选。
西晋的首都洛阳的选择主要是经济原因,而且西晋的威胁主要在南方的蜀、吴两国,把首都选在洛阳也远离威胁,比在长安好些。
后来东晋在建康设都城主要是为了巩固长江防线,同时建康的经济也很好,交通也方便,供应容易满足,不用像后来那样为了给首都供应物资还要挖运河。
后来隋朝定都洛阳是因为周围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各种物资充足,尤其是在开通运河后交通更加便利。
同时洛阳也远离威胁,北方来的突厥人不容易打到洛阳。
这点要比长安好些。
唐朝把首都定在长安,那是因为关中经济发达,唐朝开朝是威胁主要是关外的军阀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都很强大,有的甚至比唐朝还要强,这个时候把首都建立在有崤函之固、关中平原的长安是个最佳的选择。
待把后面的薛举消灭后就回复了当年秦国雄踞关中,俯视天下的态势了。
北宋时候定都开封,一个是因为那个时候开始关中平原已经逐步遭到破坏又有西夏的威胁,关中已经是既不安全,又不富饶了。
开封此时经济发达(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交通便利、远离危险,是个很好的选择。
本来这个时候南方已经发展起来定都南方还好些,但是赵匡胤兄弟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要他一下迁到南方肯定不行的。
南宋时期是*迁到临安的,不过那个时候的临安比开封还要发达,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建康太威胁了,其他地方都不能和临安比的。
元朝时候定都大都显然是最佳的,大都离蒙古近,离南宋余孽远,经济、军事、*基础都很好,作为首都是当然之选。
明朝时候开始在南京,因为老朱是在那里发家的,而且经济好,交通便利,又没有什么威胁,当然好了。
临安虽然也好,但是老朱跟那里没有什么关系,而且离比方还要绕道海上或者走运河,多了好的路,麻烦。
后来小朱又把首都迁到北京了,原因也是他是在那里发家的,离自己家近总是好事,而且离那些建文小侄子的人马远些他老人家也睡得香啊。
清朝建都北京原因是北京离东北近,又能有很好的经济、*、军事基础,作为首都比盛京好,因为盛京虽然更安全,但是离统治区太远,不好管理国家,而且那样也显得他们太胆小了。
当然也不能胆子太大比如迁到南京去,那样恐怕他们都睡不了觉了。
中山先生把*首都定在南京原因很简单,他也没有什么选择了,北京不可能,那里不是他老人家的地盘,再其他地方都没有作为首都的*基础了,总不能把首都定在广州吧!
新中国定都北京是因为那里周围都是很早的解放区,安全是可以保证的,北京的*、军事、经济基础好,在北方是唯一有资格的,而且筹备建国的时候南方还没有解放,只有选择北京了。
不过现在看来选择在北京有很多地方不好的,感觉还不如在长江中下游随便选个靠近南京、武汉的小地方反而更好的。
在北京建都代价太大了,就像明朝一样,花了好多的精力在上面,结果威胁还是就在身边,另外供水、供电、环境……
北宋都城汴京在当时都已经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型城市,另外乡村小镇(又名“草市镇”)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多个方面都已经超过故都洛阳,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安、洛阳等地方周围开发过快,破坏严重,我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开始逐渐向东,向南移动,这个在唐朝就开始了。
“苏湖熟,天下足”在宋代已经完全显现。
所以把都城迁到汴京,虽然这里跟洛阳相隔不远,但这正是水运的门槛地方,黄河水运在这里往上就开始不行了,所以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比在洛阳好,长安就不说了。
在这些城镇里,商业繁荣,市肆极为发达。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
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
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一种葫芦,嫩时可食)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纷争以贵价取之”,真是一幅繁荣景象。
另外,每天有成千上万头猪被赶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鱼达数千担。
这时的夜市也更加兴盛,往往直到三更方散,市场交易,动辄千万。
还有作为说书游艺场所的“瓦肆”,大者可容纳数千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评书和历史故事就是在这里经过说书艺人的精彩演绎传遍千家万户。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更为了解当时汴京市肆的繁荣情况提供了有力而形象的证据。
北宋的都城汴京,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会,城中店铺达6400多家。
汴京中心街道称作御街,宽两百步,路两边是御廊。
北宋 *** 改变了周、秦、汉、唐时期居民不得向大街开门、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从事买卖活动的旧规矩,允许市民在御廊开店设铺和沿街做买卖。
为活跃经济文化生活,还放宽了宵禁,城门关得很晚,开得很早。
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设一个军巡铺,铺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维持交通秩序,疏导人流车流;夜间警卫官府商宅,防盗,防火,防止意外事故。
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早的巡警了。
还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个汉文化狂人,不仅自己改姓汉姓(元),而且要求所有国人都要改姓,该服装,改语言。
(他首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
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
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
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
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
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历史在那个时候洛阳任然是关东地区都城的唯一选择,基础设施无与伦比,宫殿,各种设施完备,唯一能够竞争的长安在关中,迁往关中地区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且不要说贵族不会同意(迁往洛阳他们都很勉强),连他自己也有些害怕,离根据地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