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风骨高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3 21: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7:48
“融四岁,能让梨”,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的一个典故。讲的是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将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吃小个的,表明了孔融自小就懂得礼让的道理。孔融就是“建安七子”之首。
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创新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创建了建安文学,也成为建安风骨。
说到三国,大家都知道刘备、孙权和曹操所代表的三国鼎立。其中曹操是出名的爱惜人次,即便知道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但是他敬重关羽是位难得的人才,依旧是好好对待关羽。可见,曹操是一位优秀的伯乐。
曹操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文学家,他和他儿子曹丕、曹植一起组建了建安文学团体,也就是由著名的“建安七子”组成的团体,即:孔融、王粲、徐干、阮yu 、应炀、陈琳、刘桢。其中孔融就被排在建安七子之首。建安七子每个人都是才高八斗,风骨高尚之人。
建安七子都是投奔在曹操旗下,他们都是经历了汉末战乱之苦,希望过上安定的生活。他们希望在曹操门下可以受到重用,做出一番事业。建安七子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最终被曹操处死了,还有阮yu早逝外,其他五子均死于建安217年的一场瘟疫。
建安文学多以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东汉后期才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建安七子”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臆,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
其中,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是最高的,王粲的代表作《七哀诗》最能表现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构成的建安文学,对于诗、赋和散文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 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