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3 10: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3:15
根据心理学家赫夫曼 (Hoffman) 研究人类同理心 (empathy) 的发展:认为「同理心」就是体会他人的情意,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的能力。儿童约二至三岁开始,已能了解别人的感觉,由于小朋友有过受伤的经验,因此见别人受伤,便会明白他们的伤痛,会表示同情。「同理心」是与人相处的一项重要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律及责任感。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学习爱与关怀别人。具备「同理心」的孩子,决不会是个蛮横自私的人。为使孩子有爱心、具备「同理心」的人、懂得爱与关怀别人,父母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时期培养孩子具有同理心的情操与行为,是发展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课题。所谓「同理心」是指对他人所发生的遭遇能感同身受,将心比心的为他人着想,在合理范围内接纳他人的情绪、想法与行为。孩子越能表现对他人的同理心,越能博得同伴好感,获得友谊,也能交到更多朋友,有利孩子社会行为的成熟,成为人见人爱、懂事的好孩子。 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差异 通常我们都希望孩子具有同情心与同理心。同情心泛指对周遭人、事、物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感,愿意倾全力帮助,或牺牲自己一些财力物力,竭尽所能的去帮助别人。同理心则是针对「人」,了解他人的心理,尽力的去理解、接纳他人,但不是牺牲自己,而是有设定界线的「包容」,不是无限的「纵容」。 譬如孩子看到马路上流浪的小狗,会拿食物给小狗吃,甚至带回家饲养,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同情心」。而孩子到幼儿园去上课,拿出自己的玩具玩耍,看到隔壁同学一直看着他的玩具,渴望也能玩一玩,孩子能理解同伴渴望的心理,借给同学玩耍,这是具有「同理心」。但是如果同伴要求把玩具送给他,超越孩子所能给予的尺度,家长应该要教导孩子委婉的拒绝,告知对方可以一起分享,但无法把玩具送给他,让他了解「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发挥同理心要适度」的道理。 同理心的发展 一般三、四岁孩子的社会行为发展,大都在「自我中心」时期,只有约20%属于「先天温和气质」与「易教养型」的孩子,在此阶段就具有同理心。多数孩子则需在小班的时候经由与同学接触、交往,和教师的教导,到了中班才能具有同理心,但是班级间和个体间会有差异性,需仰赖父母与老师长期、彻底的教导。 举例而言,小明好意借给小华心爱的泰迪熊玩,但小华不小心把泰迪熊的身体扯破了,小华马上向小明道歉,可是小明还是非常生气,无法「同理」小华的愧疚感,要求小华一定要赔偿,买一个新的还他,这样的情况家长该如何处理呢?此时老师和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支持小明的作法,小明就很难学到能够包容他人的「同理心」了。正确并有利于孩子同理心发展的教导方法,应是告诉小明:心爱的玩具被弄坏了,每个人心里都会难过、生气,但是小华已经道歉了,只要缝补好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他赔偿新的泰迪熊,可以请小华的妈妈缝补好就好了。想想看,我们自己也会不小心弄坏别人的东西,如果对方这样怒气冲冲「得理不饶人」,换成是我们自己被要求赔偿,一样也很痛苦喔!试着这样告诉孩子「同理心」的原因和道理是必要的,因为个体具有「同理心」,是利他又利己的行为,并且可以促进我们与他人维持良好友谊。 启迪孩子同理心的方式 1. 当孩子与人发生冲突时,就是教导他养成同理心的机会: 机会教育比平常的教导与说明,影响力更强,对孩子印象会更深刻,所以父母在遇到孩子与同伴有争执或冲突时,要把握机会,教孩子学习运用同理心,来化解和他人的不愉快,应先倾听、接纳他人的意见,听完对方的话语,再说出自己的想法,通常双方都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发声、坚持己见,应尝试互相为对方想一想,当大家都不相让时,事情是永远无法解决的,对彼此都没有益处,如果能够将心比心、互相妥协,事情就*了。家长可以教导孩子解决冲突的技巧与对话,但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处理,因为只有让孩子真正了解同理心的意义,对于孩子未来自行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有所帮助。 2. 家中成员角色互换,让孩子理解与体会大人的期望: 孩子通常会因父母疼爱、不忍心斥责而耍赖,聪明的孩子更会察言观色,学会「硬拗」,要长辈答应他不合理的要求,如:无限度的买玩具、不限时间带他出去玩等,因此家长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孩子扮演爸爸或妈妈,父母扮演小孩,也学孩子撒娇、赖皮,营造不工作、不煮饭、不洗衣服的情境,让孩子以父母的角色体会看看,当孩子饿肚子时没饭吃,或浴室衣服堆积如山、没干净衣服可穿时,孩子是否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体谅父母的劳累、学会「同理」父母,而更加懂事,达成大人的期望。 3. 善用与儿童相关的新闻事件,同理和关怀其他孩子的遭遇: 报章杂志经常报导有关儿童的不幸事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帮助孩子了解并比较,引导孩子将心比心,以同理心去关怀其他孩子的遭遇,学会运用同理心帮助他人,并能够惜福,进而感谢自己的父母。 4. 睡前讲述有关爱与原谅的小故事,培养孩子设身处地的情操: 孩子最喜欢听故事,并崇拜能够赢得声望、获得成功的之英雄与主角,因此家长可以多讲一些具同理心、愿意原谅别人、给别人关爱,最后获得他人认同而成功的故事,孩子会因为喜欢模仿主角人物,而产生为他人设身处地的情操。 5. 父母与亲戚、朋友相处之身教示范: 孩子会观看、注意父母的行为举止而仿效之,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年长者、亲戚、朋友,表现具有同理心的行为,且当作实例来提醒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也会效法。 6. 教导孩子适度做家事,亲身体验*的辛苦: 孩子对于进行角色扮演,其中大人的角色仍然是只能凭想像来模拟,不能完全亲身体会到父母的心态,父母也不可能让孩子去完成粗重的家事,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家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的教养,并时常看到父母辛苦的养育,加上自己慢慢了解付出的辛劳,孩子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慢慢的就能体会他人的角色和立场。 父母培养孩子具有同理心,除了平时教导之外,也要放手让幼稚园的老师全权教学,不要央求老师特别给予孩子过多的呵护,让老师能公平处理孩子们的纠纷。当孩子没有同理心去平和的对待同学时,失去朋友的不愉快经验也会让孩子学习到:只有具备同理心,愿意包容对方,对方也才会同理的去对待,经过与同学相处、磨练的经验,孩子会从经验中淬练成圆融、友善、具有同理心、人见人爱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