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5 00: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21:23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那么我在这里想给大家介绍一种特殊的对联,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是毫无关联,绝不相干,而且相差越远越好,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以此使人产生奇谲难料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无情对”盛行于明清,大多都是信手拈来,偶然得之,出其不意,却又回味无穷。
明成祖朱棣曾对心腹大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叫‘色难’,着实难对。”解缙应声答道:“容易!”朱棣说:“既然你说容易,就请对出下联吧。”解缙说:“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愣了半天,方才恍然大悟。“色难”,即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
清初有一位姓李的私塾先生,在一次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以“庭前花正放”为题让学生对下联,结果一个学生的答案竟是“足下李先生”,字字相对且极其工整,却又暗含对老师的嘲讽之意,弄得这位先生哭笑不得,一时竟不知该给零分还是满分。
有的无情对还曾拿王室成员开涮:“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清光绪帝一朝的珍妃长得比较丰腴,所以光绪帝说她长著一张苹果脸,“珍”和“瑞”同是祥称,“妃”和“士”是人称,“苹果”和“葡萄”皆是水果,“脸”和“牙”都是人体部位。
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陆耳山曾与纪晓岚共同编撰《四库全书》,一日他出城访友,归途路过四眼井时休息饮马,思得上句“饮马四眼井”,可就是想不出下句。第二天,他就跟纪晓岚提起此事,纪晓岚忍俊不禁:“我想出来了,你可不要生气啊!”陆耳山应允,纪晓岚便含笑对出下联:“驮人陆六耳山。”两人遂抚掌大笑。
清末**,卖官鬻爵成风,一药商花钜款买了个四品官,整日穿着天青褂,经常向周围人炫耀。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八国联军侵华时,有个比利时的军官自称半个“中国通”。清朝一位大臣知道后,指著门口的桃花,给他出了一个上联:“公门桃李争荣日。”这个比利时人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没有答案。那位大臣缓缓说出了下联:“法国荷兰比利时。”这个比利时军官顿时瞠目结舌,不由得感叹汉语的博大精深,于是不再那般嚣张了。
关于对联的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干、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著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