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读后感——细节决定成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7 17: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5:23
假期里积极响应学校精读一本书的号召,我特意订了一套《于永正教育文集》,《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这本书一下子映入眼帘,因为来到新的环境,首次教低年级的我也算“初为人师”。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如饥似渴地读着,于老师有声有色朗读课文声,钢琴声,京戏声,鼓励、表扬声萦绕耳旁;亲切的笑容,轻轻地*,蹲下的姿势,栩栩如生的简笔画,端正大气的板书,入情入境地表演浮现眼前。
书中《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相信很多老师都读过——1.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2.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3.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4.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5.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6.搞点小激励。7.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8.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9.上好第一节课。10.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11.驾驭好课堂。12.要经常注意学习。13.如果犯了错向学生道歉。14.讲到重点、难点时一定要进行组织教学。15.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16.最好当班主任。17.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厉害。18.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19.多听别人的课。20.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于老师的20条“锦囊妙计”有些我们是已经做到或正在做的,做的不好或没有做到的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目标。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不是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于老师就是一位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的语文专家“。他以情育人”,学生(特别是另类生)的家长病了,他去家里探望,和学生比赛扳手腕,请学生到办公室,搬把椅子坐下来谈话,大扫除和学生“同甘苦,共劳动”,保护学生的天性,因势利导。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不先找学习好的学生发言,对于孩子的作业一个一个地检查,经常督促、辅导、鼓励,凡应做到的,必须做到;凡应做好的,必须做好。他经常举行班级活动,设置不同的奖项和奖品,让学生的作文、书法作品“上墙”,为学生创造被赞美的机会:才艺展示、演课本剧、写字、默字、朗读、作文、体育……作文指导前,坚持写“下水文”。他犯了错误当众向学生认错、道歉,把错误变成教育资源。他严格要求孩子遵循“描红、仿影、临帖”的规律练字。对于初学作文,不会分节分段抄写的孩子,他选出短小精悍、层次清晰、文字优美的课文让孩子用稿纸按格式、分节分段、抄上标点训练,不到位不罢休。他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前自己先读好,指导学生用词造句前,自己先造好,指导学生说话前,自己先说好,指导学生写作文前,自己先写好……他重视开展诸如参观、访问、结交朋友等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家门,去接触社会,接触别人,为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一种实践的机会,在交往中体味人生,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人。他喜欢给孩子起有趣的绰号:大胖、二胖、大力士、孙猴儿等,既有利于教育孩子,又为孩子提供了写作素材。他经常蹲下来看学生,体谅学生的错误,采取学生能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和闪光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善用鼓励、表扬语,善跷大拇指,善写纸条,善用正面的东西克服反面的东西,扬清激浊,善于尊重“差生”的人格,让“差生挺起胸膛”,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生需要爱的时候施爱。他上课嘴、眼、耳“协同作战”,嘴里讲着课,眼睛观察学生的表现,耳朵听学生的动静,当发现学生乏了、困了,就让他们说说、读读,伸个懒腰,搓搓脸。他一直坚持写教后感——每教完一课,就记下成功与不足。他在课堂上善于运用伴随语言:副语言(笑、哭、*、叹息、嗯和啊之类的声音)及身势语言(面部表情、点头、摇头、皱眉、耸肩、手势等动作)。他时刻记着自己是一本关于“人”的教科书,每节课都要求自己能让学生得到点什么,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争取得到学生“教得好”的评语。他是一个有心人,随时都能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用来服务教学。他听课很与众不同,具有强烈参与意识,边听边思考,听出办法、听出主意,听课本上只记成功的地方和值得商榷的地方。他的课堂上总把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凡不需要告诉的,则不告诉;非要告诉的,也不马上告诉,到了不得已,才告诉。他为了激发学生参加参观、游览之类活动时的观察兴趣,常采用做“广告”,谈趣闻,讲传说,吟古诗,作提示的方法,不仅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获得写作素材,而且也为学生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
教学中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和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等细节令生难忘!
孩子们的童年应当是一首充满情趣,充满浪漫情调,充满切切的情、浓浓的意,留有遐想空间,隽永的、多彩的、让人难忘的诗,这首美丽的诗应该由老师构思,师生一起创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