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53
俞士吉(1354~1430):象山人,历经明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先后任监察御使、湖广巡按、侍郎右佥都御史等职,在石浦还保留着他的故居——“侍郎府”。
纪子庚(1865~1933):石浦延昌人,早年营商,家道日裕。好施与,行善举,屡捐资建灯塔、桥梁、码头、学校等,曾资助蔡元培及马叙伦避难福州。*总统黎元洪赐“孝义可风”匾,世人称颂“乐善好施”,“急公好义”,被誉为慈善家。
任筱和(1876~1944)、任筱孚(甫)(1879~1953):石浦东门岛人。因家境贫寒,兄弟俩只读了两年书后,奉其母黄氏之命开始从商。先后在石浦、沈家门等地开设宝泰行、大皆春国药号、新协元运输船等。慈母课子极严,兄弟事母至孝,乡里有难,不吝接济,数十年如一日,将辛勤积蓄付公益事业。先后募建灯塔于台州磨盘山、舟山菜花山、烈表嘴、象山鸡娘山、铜瓦门、三门山等,又与纪子庚建仁义桥、五里桥、三湾路廊、筑路造凉亭修码头。1927年1月,蔡元培、马叙伦先生避难来象山,任氏兄弟与纪子庚先生一起,用灯塔船、绿眉毛大帆船送至福州。*33年(1944)筱和病故,乡里感其德,于东门天后宫前,塑立像纪念之。
柯受良:石浦沙塘湾人,有“亚洲第一飞人”之称,为纪念他,人们在老街专门建造了“亚洲第一飞人馆”。 渔文化:石浦的渔港、渔区、渔村、渔民、渔宅、渔盐、渔埠、渔汛、渔事、渔行、渔节、渔商、渔史、渔谚、渔俗、渔具、渔服、渔饰、渔船、渔风、渔食、渔市、渔歌、渔号(子)、渔谣等每个渔字都是一本书,都是一笔宝贵的遗产。石浦渔文化的富集性、典型性和历史性,是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以石浦为代表展现渔文化的共有三项:石浦妈祖信仰及迎亲习俗,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象山晒盐技艺。
海鲜文化:石浦港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国家中心渔港,早在汉时就被人们认识利用。数以万计的渔船装卸渔货,400多种鱼类、100多种甲壳类、80多种贝类在这里汇聚,色、香、味俱全的石浦海鲜美食,作为中国新八大系列之一的甬菜石浦海鲜是主要组成部分。
海商文化:历史上明州(宁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已证实,吴越大量的丝织品和越瓷通过明州港走向世界,而这支庞大的船队自唐朝以来即将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向东南亚、西亚和非洲。象山从北至南的200里航道,是这条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而石浦就是海商文化的桥头堡。
海防文化:元代起即称石浦为“浙洋中路重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地处海防要冲,调昌国卫守御置前、后二千户所,筑堤捍守。石浦所城“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广六尺,周六百有七丈。辟西、南、北三门。辟水门于(西)北、南二门之侧。罗以月城,城上雉堞一千九百六十,警铺二十九,敌台十三。”东南开“濠一百十丈。”下辖石浦巡检司和大金山、后山、前山、下岙、松岙、土湾六烽堠。逢汛期,卫拨游哨兵船防守。清顺治,改置石浦陆、海二汛。康熙二十三年,仍设官防守,重筑所城。东、北面相接,长约700米。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居高控港,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称。现仍存有金鸡山炮台、二湾摩崖、古城墙、古城门、古炮台、摩崖石刻等海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