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白的仕与隐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7 22:27
陶渊明,字元亮,于晋时名渊明,入宋后名潜。一直被看作一个逸士而见诸《晋书》、《宋书》、《南史》的隐逸传。作为东晋末最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所留下的诗文如《桃花源记》、《饮酒》、《杂诗》也素来为人们所传唱。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醉欲眠卿可去”、“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名句处处可见其隐者闲适之意。然而从正史其本传中很难看出他这些思想究竟是由何而来,毕竟唐《晋书》、《南史》皆成书于沈约《宋书》之后,主要以《宋书》的《陶潜传》为参考,而《宋书》作者沈约为陶潜后数十年人,为人善文,对当时的文章大家颜延之一直极力推崇,陶渊明的文采如斯且又与颜延之交好,以此思之,沈约作《陶潜传》,不免也会略带点崇拜的感*彩,事实上《宋书·陶潜传》中对陶诗文的整篇载录也证明了这点,其中《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命子诗》占了《陶潜传》的大头,而陶潜本人的具体事迹相较之下就单薄了许多。
渊明的曾祖即东晋名将陶侃,按一般的说法,陶侃以前的陶家一直是寒门,所以陶侃仕途上起步艰难,从小吏做起。然而,细观《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父丹,吴扬武将军。”结合三国时在东吴最为普遍的部曲制来看,陶丹做到了扬武将军,其家在东吴也算是有一定根基的,不过自然远比不上吴郡陆氏等巨族。吴亡之后的晋统治下,原来东吴诸家族的地位降低了不少,以致连陆机、陆云这样的大族之家都要入洛揽誉,相比之下差了很多的陶家对于揽誉的机会也是有缝就钻,所以陶侃未显达之前借人揽誉的记载有不少[1],从而给人以陶氏过于孤寒的映像。而在司马睿建东晋的初期,诸多江东士族咸去归附,陶侃之侄陶臻亦在其中,“帝见之〈陶臻〉,大悦,命臻为参军,加侃奋威将军”,此时的陶家,俨然是以一个地方豪族的姿态出现。而后陶侃进一步显达,成为平定王敦之乱的中兴功臣,去世时达到了“使持节、侍中、太尉、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的高位,而后的陶侃与温峤、王导、谢安、谢玄五家功臣宗祀由晋至宋皆为当朝者所尊。由此陶侃以后的陶家一直都被看作名族了。
陶侃临终时的陶家,已是颇为宏大,“侃有子十七人,唯洪、瞻、夏、琦、旗、斌、称、范、岱见旧史”,同时陶侃兄子陶臻作为元帝的首从功臣也得封侯。然而陶渊明的祖父陶茂虽为陶侃之子,也曾任过武昌太守,其名却不在九子之中,显然不是陶侃诸子中的显达者。而陶侃的长沙郡公爵位与巨万家财,也是先后被陶瞻与陶夏一系所继承[2]。陶茂一系,只不过是庶流,所继承的只是陶这个姓与家族的一些影响罢了。陶氏嫡流多居于封国长沙或是建康,而陶茂任武昌太守,与陶氏老家寻阳甚近(案《宋书·州郡志》晋武帝时以寻阳属武昌郡,后单立寻阳郡,然而在东晋寻阳郡与武昌郡同属江州),陶茂之后,他这支迁回了寻阳柴桑老家,与长沙郡公一系没了什么往来。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其父陶逸早逝,陶渊明这支就更见破落了。而另一方面,陶渊明大致在其青少年时期受到其外祖父孟嘉的影响。孟嘉于《晋书·桓温传》末有小传,而陶渊明后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详叙其事迹,《晋书》所载也是由此得来。孟嘉字万年,为吴司空孟宗之后,由此与陶侃一族也算是有点渊源,故得娶陶侃第十女为妻,其所生第四女,即为陶渊明之母。时值虞亮、桓温先后主持荆州、江州,同时也是东晋清谈最盛的时期,《世说新语》里的言行大多发生于此期间,孟嘉早年便有美誉,后先有仕于虞亮、桓温之下,得以与当时众多名人交游,其潇洒个性与文采风流为时人所赞,一时也号称中州名士,在亲父早逝后,陶渊明自然受到了这位个性鲜明的外祖父颇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