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5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53
很多人都以为清宫里的收藏为皇帝所有,一定都是真的,但事实上,清宫藏品照样鱼龙混杂,珍品虽多,假货也不少。
例如清宫养心殿里藏有一幅宋代李公麟的《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落款为“臣李公麟进”。该画曾被录于清代专门收录宫廷收藏的《石渠宝笈续编》一书,画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但是直至清室败落,很多鉴赏专家见到画作后才发现,虽然画面协调、用色落笔等均有古风,白描人物也极具宋人风采,但是更多证据显示,这幅画却不是出自李公麟手笔,而是后世仿品无疑。
很多人不禁疑惑,这些赝品都是怎么流入皇宫的呢?入宫之时不作辨别的吗?当然不是,鉴定肯定要做的,而且十分严格,不过人为的鉴定总会有出纰漏的时候。
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清宫收藏中有些是前朝遗物,有些是入清后大臣们的贡品。其中不乏鉴定时走眼的情况,因此一开始就将赝品当成了宝贝进行收藏。
二是太监们在入藏的宝贝上做了手脚。清代的太监权力虽然不如过去那么大,但是他们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很多贡品、珍玩往往都经由他们调度。于是一些既想巴结皇帝,又拿不出好东西的朝臣,就想办法拉拢太监,给太监一点好处,将进呈皇帝的礼单写得很贵重,实则只是买点假货交差。
皇宫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甚至如今很多博物馆也不乏用仿品代替真品进行展览。不过,这倒是和鉴定出错没有关系,而是出于保护文物方面的考量。
例如古丝绢、字画等文物在灯光和不恒温的状态下容易被破坏,而且不可逆,甚至是观众的呼吸气体也容易损坏古字画。很多博物馆展览设施设备没有达到绝对防尘、强光过滤、恒温等技术要求时,都会选择展览名家临摹的,珍品很少拿出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53
像是李公麟的《免胄图》,这幅画虽然有古风,但是不是出自李公麟,是仿品。还有一些青铜器,如果出土的时候被破坏严重的话是需要进行高度复原展示的,这也是仿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54
清宫养心殿里藏有一幅宋代李公麟的《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落款为“臣李公麟进”。该画曾被录于清代专门收录宫廷收藏的《石渠宝笈续编》一书,画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但是直至清室败落,很多鉴赏专家见到画作后才发现,虽然画面协调、用色落笔等均有古风,白描人物也极具宋人风采,但是更多证据显示,这幅画却不是出自李公麟手笔,而是后世仿品无疑。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54
一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翠玉白菜长:18.7公分,宽:9.1公分,厚:5.07公分 。这件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因此有人推测此器为瑾妃的嫁妆象征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孙。虽说翠玉这个材质与白菜造型始风行于清中晚期,白菜与草虫的题材在元到明初的职业草虫画中,屡见不鲜,一直是受民间欢迎的吉祥题材。除此之外,包心叶类的蔬菜也曾被唐代的诗人杜甫用来作为*环境恶劣、怀才不遇的隐喻,在文人画的传统中,亦被引用来作为绘画的主题,以表述类似的心情,暗谏为政者的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