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3 06: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0:56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璘曰:意高妙。唐汝询曰:此叙山行之景,因言机心已忘,则当入兽不乱,何为惊此麋鹿乎?此乃辋川落句翻案。
《古唐诗合解》:寒花之态,疏淡而寂寥,幽泉之声,微闻其断续,此皆天地自然之妙。
《唐诗笺要》:清空莹澈。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谓学诗须从陶、柳门庭入观,此数作益信。
宋·蔡绦《西清诗话》:柳子厚诗,雄深简谈,迥拔流俗,至味自高,直揖陶、谢。
宋·黄彻《君溪诗话》卷三:子厚《晓行》云:“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麇鹿。”又《放鹧鸪词》云:“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惜乎知之不早尔。
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一:《金楼子·兴王篇》日:“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依麋鹿以为群。叔齐起害鹿死,伯夷恚之而死。”此与《列士传》言伯夷、叔齐不食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夷、齐念此鹿肉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死,同一怪妄不经,然正机心惊鹿之一证也。姑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