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3 07:2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4 15:21
佛学东渐,始于东汉,兴于南北朝。佛经作为一种佛学思想的载体为众多高僧学者翻译,而印度佛经中多引芭蕉喻 “空”。 陈寅恪先生在《禅宗六祖传法渴之分析》中有云“考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从东汉诸译*中已见其用法。如安世高译《五阴譬喻经》:“沫聚喻于色,痛如水中泡,想譬热时炎,行为若芭蕉。” 东汉失译《水沫所漂经》:“想如夏野马,行如芭蕉树。”三国·支谦译《维摩诘经》也有“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又如芭蕉不坚”等句。随着佛教的滥觞,园林中的芭蕉和佛学产生紧密的联系。“空”成为其重要内涵为文人所咏叹。如刘宋·谢灵运《维摩经十譬颂·芭蕉》诗:“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含萼不结核,敷花何由实”。 南齐·王融《生老病死篇颂》“秾华易迁,繁蕉不实”。昭明太子萧统《七契》 “方空之绶, 弱纨之蕉”。梁·庾肩吾《南城门老》“虚蕉诚易犯,危藤复将囓”等。唐-清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芭蕉 唐代之后,文人们不仅继承了魏晋以来对芭蕉自身之美的欣赏和指代佛学之 “空”的含义,而且借雨打芭蕉之声将芭蕉作为寄情之物,同时还将芭蕉作为表达平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载体。 芭蕉喻“空”的继承 中唐之后,慧能派的禅宗融合法融派的牛头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宗派,法融提 “虚空为道本”,而“本来,佛教空宗并不以空为产生一切万有的本体”④,“空” 义在禅宗下加强了。芭蕉指代“空”的含义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如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身是 芭蕉喻,行须筇竹扶”;白居易《逸老》 “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 卢纶《题念济寺晕上人》“浮生亦无著,况乃是芭蕉”;元稹《春月》“谕指芭蕉黄,复有比丘溢”等。另一方面,老庄提倡的“以无为本” 与禅宗之“虚空为道本”暗合,这样,信奉老庄的士子*和佛门高僧之间开始频繁交往。当时的王维、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是与禅门关系密切的著名士大夫。而这些人正是对隐逸文化有重大影响之人。当禅对于士大夫心理结构的影响下产生的 中隐思想成为“士大夫生活乃至园林艺术存在的基础”⑤之时,芭蕉成为隐者的一个重要标志。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4 15:22
芭蕉喻 “空”。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4 15:22
布尔玛啊,傲娇王子是个不错的老公反观看悟空,把琪琪从软妹磨成黄脸婆,琪琪真是太可怜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4 15:23
芭蕉在佛经中,经常被用来比喻空虚无实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