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应该怎么理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4 03:3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1 14:49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曾一度成为少数人指责那些生活仍很艰难的人们的一种借口,或许正是有了这种借口,现代的人们似乎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冷漠,说得好听的,这是防范意识强;说得不客气点,这是典型的心理扭曲,缺乏包容的博爱之心。
或许在我们生活当中,的确曾经遇到过这样或那样“可怜”的人,他们或许用过这样或那样不正常的手段欺骗过人们的善良,博取过人们的痛情。然而,那毕竟只是少数,我们并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不良举措,而以点概全,拒绝对那些生活仍很艰难,仍需要社会帮助的人们求助,其实这些人们不仅很坚强,而且心里非常善良,或许你我的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助他们渡过一个个难关,或许我们一时还无法分辨出这其中谁需要帮助,谁又是在欺骗人们的善良,可对于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来说,人们是不计较自己救助对象出于何种目的而渴求救助,只知道在社会中仍有人需要帮助,这就好比慈祥的母亲从不厌烦自己的儿女那样,无论他们成才也好,没出息也罢,作为母亲总是那样无微不至的关心着自己的儿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1 14:49
鲁迅评价孔乙己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强烈的依赖心
强烈的依赖心是“假可怜者”的“第一宗罪”。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扶助,别人热情的援手越多,他们自力更生的意愿就越少,到最后,“可怜人”越来越“可怜”,让援助者“恨铁不成钢”。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喝过“墨水”、四肢健全,却因偷窃被人毒打致残,最后的尊严也难以保全,实在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自私自利之心
自私自利是“可怜人”的第二大可恨之处。在所谓“帮人帮到底”的掩护下,有些“可怜人”不仅不顾援助者的处境不断盘剥,还用“可怜相”来抱怨别人不够在乎他,这让援助者感受到“高尚道德感”的失落,并产生强烈的自我责备和自我贬低。许多“老好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借钱越来越“狮子大开口”,可拒绝后自己却像欠了人家似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1 14:50
造成他可怜的,很大原因是他本身的缺陷。比如软弱被欺负,比如愚昧伤害到家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