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3 18: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4 11:12
挖掘鲜为人知的广西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广西 历史 ,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桂平风情!
前言
《出师表》乃三国诸葛孔明所作。
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 刘备病重,于是在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稳固了大后方,于是 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刘禅,即这篇《出师表》。
一千六百多年后的公元1857年,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也 写了一篇“出师表”。准确来说,石达开写的是一篇《五言告示》,那是怎么回事?威叔就来说道说道。
1
石达开写这篇《五言告示》的背景和诸葛亮不同,是因为在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后,他回天京辅政,结果遭受洪秀全及其两个兄弟安福二王猜忌和排挤,最终*离开天京,前往安庆。在途中他贴出了这份告示。
总体来说,这份告示是石达开对 天*民说明自己被*离京远征的原委, 出走天京的一份说明,或者说是解释!抛去格律不说,这不失为一首好诗。把石达开的文采展露得淋漓尽致。
2
很多人怀疑这不是石达开所作,是军中的文职*所作。但是如果不是内心所感亲身所历,怎么能写出如此 发自肺腑的心声,充满了真实的感情的言语?再说一般布告不应该使用字数受*的韵文,那为什么这篇告示要用韵文,而且要用句子很短的五言韵文?一般的文职*是写不出来的!
那是因为石达开有话要说,但是又不能过于明显。因为这关系到 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计划与否,他更担心予敌人以可乘之机。 韵文正是最好的表达形式。既能 把事情说得更加隐晦一点,又可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他一吐为快。
他的心中充满无奈、不甘和不舍。从首义六王到只剩下他和洪秀全,他对于太平天国的未来心有不甘;对出走十分无奈;对跟随的将士们的情谊更是不舍!
3
这份《五言告示》有一个初稿和一个修改版,如今人们引用的基本都是修改版。就如同古人写诗一样,很多人都会再三推敲,反复修改才最终呈现出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石达开也一样,虽然他文采一流,但是在彼时,正值*出走,心烦意乱,又在行军途中,用词自然 不够讲究,文义也不够含蓄。等到达安徽稳定下来,重新斟酌,就觉得有修改的必要,于是就出现流传的两个版本了。
有意思的是,两份都是清朝廷*所写才能让这份《五言告示》得以保存,第一份收录在《何桂清奏稿类编》;另一份在《福济等奏金陵内讧请饬鄂赣相机防剿折》中。
4
当石达开在天京辅政却遭受排挤和猜忌的时候,他最感痛楚的既不是权力的得失,也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面临和洪秀全的决裂!本来在金田揭竿而起,就是想一起打天下“推翻满清,重振中华!”结果一场天京事变,只零落成两人,却还不能同心!
面对责难,他怕一旦被洪氏兄弟加害于他,身后还将蒙上“权奸”的恶名。因为“重重生疑忌”,“百喙难分清”,所以不得不出走!因此,与其说是怕死,不如说是因为他不愿意不明不白地死去,不愿意自己对太平天国和天王本人的一片忠贞在身后蒙上尘垢。
他在告示中也表明了心迹:“惟期成功后,予志复归林”。但那由得了他吗?
5
《五言告示》第一句“为沥剖血诚,谆谕众军民”,是这篇告示的灵魂!是石达开向太平天国广大军民痛切地剖明心迹的概括。
本来他逃离天京以后,是没有方向的,但是不但他的部众“不肯散”,而且天京城里和其它各地的,对洪秀全不满和失望的太平军又络绎不绝地来投奔他。百姓如此渴望他的领导,这些都使在长期的浴血奋战中和广大太平军将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的石达开不忍丢弃他们,这也是他重情的一面。很快聚集起来的几万大军更是增强了他的信心。
所以才有了《五言告示》的诞生。
他的真挚 情感 在诗中表露无疑!他郑重公示表明:“谁是用奋勉,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使,勉报主恩仁。惟期成功后,予志复归林。”在他看来,以他的聪明才智,又有那么多的中勇将士追随,“开疆拓土”又有何难?
等到大功告成之后,他把开拓的江山全部奉献给太平天国,给天王,然后自己卸甲归田,自己对天国、天王的忠贞之心就昭然于天下,这更是对洪氏兄弟加于他的种种责难和罪名的最有力的辨白。
6
但是,这篇告示又埋藏了他注定悲剧的结局!
“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他不另扯反清大旗,却依旧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但是又“誓不回(天京)去”,决心不再与洪秀全合作,这就矛盾了。这种矛盾往小了说,是他和洪秀全的矛盾;往大了说,是追求个人道德形象和反清全局的矛盾!
说到底,他还是太正了!在那个时代中,他是铮铮君子!浊流中怎么能够安稳生存呢?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广西人文:翼王悲歌,石达开的失败,成就红军大渡河上的不朽传奇
翼王悲歌2: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和洪秀全决裂,另外自立一国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