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17: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7 17:52
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宋代·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译文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此诗写的是桑茶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此诗诗中有画,意韵悠长。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画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著。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
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平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著”,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在诗的节奏上,第三句是个顿挫。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满生气和动态,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在这里仿佛停了下来,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绪上的顿挫,是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著吃著,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这样一静一动,和谐自然。这里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 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