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固步自封,不夜郎自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2 10: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7:40
2020.6.6 佳豫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固步自封,不夜郎自大》(解读论语第111天)
日经第416篇(泰伯第八)
经典原文: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曾子这里说的老友是指颜回。颜回和曾子都师从孔子,颜回是复圣,曾子是宗圣,孔子是至圣。
孔子的诸多弟子中,颜回是成就最高的。前面有讲过颜回的志向很简单:愿无伐善,无施劳。
无伐善就是:谦虚低调,空杯心态,自己不称赞自己,不进行自我表扬。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无施劳就是: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绝不去麻烦他人,也就是说,不把劳累的事情施给别人。
无施劳其实也有点类似于电视剧里演的那些剽窃设计作品的戏,就是把他人的劳动果实占为己有,更有甚者还诬告原作者,被冤枉的人通常都很善良,不会去选择报复,她们总是通过实力再次挫败剽窃者,再次回归。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都特别谦虚,绝不会标榜,认为自己很有德行、很有学问,也不会收了弟子后,就让弟子们替他们做事情。
我们说,你只能做你自己,并且做好你自己,因为其他角色都已经被人占了。要么活在上三维,要么活在下三流。只有把自己先活明白,才能更好的引领他人。
关于犯而不校,就是被人侵犯却不计较。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一不小心让牙齿咬到自己的舌头。
这就是对立、冲突的开始,也就是说,牙齿开始冒犯舌头。可是舌头却没有跟牙齿计较的意思,没有想着要报复牙齿。
正因为舌头的柔软性,所以它用实力活到了最后,牙没长出时,它默默存在;牙长出后,它默默存在和牙朝夕和平相处;牙掉没了,它还是默默存在。
所以,修行人不会计较得失,他们认为大家是一体的,你好就是我好。
正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学问愈深,愈谦虚、愈恭敬、愈温和、愈心平气和,他不会闹情绪,也不会急躁,心总是平稳的,对人永远和颜悦色。
宇宙之大,我们还做不到无所不知,连孔子都不能。
孔子曾经有一次,就拜了一个七岁的孩子为老师,这个孩子当时被认为是神童,叫项橐。
话说,孔子有一次路过项橐的居住地,听说有这么一个神童,就想去拜访他。
结果去找他的时候,听说这个孩子跟几个小朋友去看日出去了,孔子就去找他们。他看到几个孩子正在起争执,孔子就凑上去想听听他们在争什么。
一个孩子说,你看看早晨的太阳像一个大轮子,中午的太阳像个盘子,小很多,所以早晨的太阳应该是离我们更近,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离我们近的它才看得大,离我们远的才看得小。
另一个孩子就说,离我们近的一定是晒得我更厉害,温度愈高,早晨的太阳虽然大,但是它很凉爽,它并不是很高温,中午的太阳像个火盆一样烤人,所以中午的太阳应该离我们近。
孩子们在争吵,到底是早上太阳近,还是中午的太阳近。见到孔子来了,他们就去请教孔子,孔子也答不上来。
这个时候有一群鹅在池塘里呱呱的叫,项橐就问孔子:鹅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大?
孔子就答了一句:因为他们的脖子长。
项橐就说了:那癞*、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不小呢?!这下也把孔子给问住了。
项橐很诚恳的对孔子讲:人们都听说你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伦纲常,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怎么这些事都没有能够讲出来?都讲不清楚?
孔子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很和蔼的说:后生可畏,我应该拜你为师。
孔子真正给弟子们做了一次示范,他做到不耻下问,也就是说不论是谁,他的存在都有意义,三人行必有我师。
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既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
所以我们修行时,要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始终表现出,胸怀宽广和忍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