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2 20: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6:36
《列异传》曰:昔鄱阳郡安乐县有人姓彭,世以捕射为业。儿随父入山,父忽蹶然倒地,乃变成白鹿。儿悲号追鹿,超然远逝,遂失所在。儿於是终身不捉弓。至孙,复学射。忽得一白鹿,乃於鹿角间得道家七星符,并有其祖姓名,年月分明。睹之惋悔,乃烧去弧矢。
你说的是不是这个?下面是大致的翻译.
《列异传》上说:从前,鄱阳郡安乐县有一家姓彭的人,世世代代都以打猎为生。有一天,彭氏子随他父亲进山(去打猎),彭氏忽然昏倒在地上,变成了一只白鹿。儿子悲痛大哭去追这只鹿,但白鹿很快跑出了视线,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儿子从此终身不拿弓箭(不打猎了)。到孙子头上,又开始学射箭打猎了。有一次射得一只白鹿,然后在鹿角中间得到一个道家的七星符,上面有他爷爷的姓名,连出生年月日期都相符。看到后才非常后悔,于是就烧掉了弓箭。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那就是少杀生,少造孽,不然会有不好的后果,故事里面彭父就因为打猎杀动物太多,自己变成了白鹿,还好他儿子要么是翻然醒悟,不再杀生,要么是怕继续打猎以后可能会杀掉自己父亲,所以放弃了打猎。但是到他孙子,不知道怎么的又重操旧业了,结果把自己爷爷杀掉了。
整个故事读完以后,就会发现里面劝人向善的意向,以及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多做好事,不要干太多坏事。而且不能有侥幸心理。
做事要坚决。不坚决者就不成大器。
文章的主人公是李氏。他愿意养这头鹿仔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正面的印象,但他的缺点更大。一位猎人给我了李氏两次考验。第一次,他很坚决地“不与”,让我们很是欣慰。可第二次——他却迟疑了。迟疑代表不坚定,而不坚定就不会成功。果然,鹿一去不复返了。我确实为李氏的迟疑感到悲哀。他这么做,恰恰是下下之策,还不如第一次就把鹿给猎人呢。可悲的李氏,善良却有些懦弱,不果断。
题目叫《鹿亦有知》,知,通“智”。可我总觉得能察觉人心还不算上什么“智”。鹿的智慧,是因为他很坚决。李氏好好地抚养它,它应该好好感谢才对。虽然李氏要把它送给猎人,但那只是“迟疑”呀!鹿为何要坚决弃李氏而不顾呢?是因为它无法忍受与优柔寡断的人住在一起。鹿坚决地走了,虽说有点狠心,却又显出了它的明智。
真的,有的时候,人连鹿都不如。
译文:
博山(有位)姓李的人,凭借砍柴谋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幼鹿,(就)带回家喂养。鹿渐渐长大,十分温顺,见到人就呦呦叫。他家四面环山,鹿每次出去,到傍晚必然回来。到了秋天祭祀的时候,按照规定要用鹿祭祀。(由于)官府监督(着),猎人(很)着急,(因为)限期(就要)送上(鹿),然而(猎人)一连十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姓李的人请求(把鹿给他)。姓李的人不答应。猎人坚持请求(姓李的人把鹿给他)。姓李的人推迟(这件事),说道:“(请)等待我考虑这件事。”这(天)晚(上)鹿离开,就不回来(了)。姓李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十分后悔。
++++++++++++++++++++++++++++++++++++++++++++++++++++++++++++++++++++++++++++
原文: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据《小豆棚》改写)
望采纳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