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13: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5:24
《诗词曲赋文·兰亭诗》原文与赏析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诗》作于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初三上巳节,是时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41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之兰亭(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20余里兰渚山麓) 集会以为修禊之事,并为诗酒之会,与会诸人临流赋诗,作品结为《兰亭诗集》,王羲之为之写下著名散文《兰亭集序》。《兰亭诗集》今存21人所作37首诗。王羲之 《兰亭诗》有二、四言、五言各一首。五言 《兰亭诗》共五章,此选其中第二章。《诗纪》卷33、《诗话总龟后集》卷16皆仅录 “仰望碧天际” 以下四韵为一首,前人诗选,如 《古诗源》亦选此四韵为一首。就全诗五章来看,第二章无疑是特色最为突出的一章,姑且选录而为之说。
王羲之是位好道又好优游山水的人物,《晋书 ·王羲之传》 记载: “羲之好服食养性”,曾 “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群,穷诸名山,泛沧海”,还记载其家族与道教的不解之缘,“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王羲之当亦深受其影响。虽然《兰亭集序》中曾感叹人生短暂,言: “一死生为虚诞,齐鼓殇为妄作,” 批评老庄哲学的某些观点,但在其诗中却仍然主张顺化逍遥,一派超然飘逸的情趣自然流露出来,恰如前人所言 “非学道有得,不能言也”。( 《古诗源》)
《兰亭诗》此章开头两句,写春天给万物带来生机,而给人们的心中也带来喜春的幽情。当然这两句也是承接第一章 “即顺理自泰”“逍遥良辰会”而描写聚会的时间物候及环境。“启群品”一语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语) 的春光中,万物争荣的情景表现出来,引发 “寄畅” 的抒情。这两句是较概括地写春景与诗人内心的活动。“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两句则具体写聚会之时诗人浏览春景的情形,“仰” “俯” 二字,表现了视野开阔,启人遐想。这两句既承上展开对春景的描写,又引发后面的抒怀谈理。这里描写春景虽笔墨简淡,但一“碧”字一“渌”字,将天地之间的春色尽皆托出,着实令人心驰而神往,可见其笔法高妙。
接着,“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两句,从游目寰宇转而谈玄说理以抒怀抱。寥朗,寥廓开朗之意,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万景寓目,而自然的奥妙,玄妙的大道即在其中,“寓目理自陈”即表达了玄学家们常谈的大道不言的哲理。“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两句进一步直接抒怀,由衷地赞美大自然的创造,而世间万类都享受着自然造化之功。“大矣”一感叹语,将诗人赞美之意突出出来,扣合 “寄畅” 之意抒情。
最后,“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二句,进一步表露内心的妙趣。这两句最富理趣,是诗中精彩之笔。“群籁”句所言,即诗中第四章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的意思,写出在大自然中享受的视听之娱。而 “适我无非新” 即写出诗人在春光之中清新舒畅的美感,又表现了景与情会,物与意合,顺乎自然之道,适乎逍遥之情,景之寓目而未尝不清新的深奥哲理,并以此抒发内心畅快惬意的情感,扣合开头,使结构完整。
这章诗语言简洁明快,构思巧妙,诗歌紧扣 “三春” 及 “寄畅” 展开写景抒怀,诗前写景而后抒情,而景中亦含情,情由景生。诗虽有不少玄谈成分,但并未令人感到枯燥无味,反而使诗增添了不少理趣,读来清新适意,正如沈德潜所言: “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 ( 《古诗源》),实为中肯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