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03: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7:22
你有没有想过,世界上有几十亿的人。每个人每一天,都面对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事情。这么多复杂地事情背后,到底用什么样方式来理解事物、处理事物才是正确的,才能令人心安,才能令人不迷茫。我们经常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做,或者不知道做了之后到底是对是错;经常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张三说往左好,李四说往右好;经常会有无数的压力*迫着我们做着自己都不知道是对是错的事情;经常我们稍微做一点点决策,就被人指指点点,而你找不到一个能真正坚持自己决定的认知依据,从而放弃了你原本想做的事情。
大家可以一起来思考一下,你每天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让你倍感压力?有没有让你迷茫与不知所措的?有没有你自己做了某些决定之后,却没有一些强有力的认知来支撑你而让你对结果感到恐慌?如果有,那么请你坚持看完这篇文章,心学会给你打开一个新的处事哲学的大门。
首先,老规矩,先给大家梳理一个概念: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最终能决定世界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你。
心学不是一种方*,它不会教你什么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去做。它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观。学会了它,那么不论你遇到什么事情,你就都会知道它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所以,它能快速使人成功蜕变,能够重新认识客观世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从而让自己的人生迈上一个全新的境界。
心学的理论,十分深刻,同样不是我这一篇文章能够阐述完的。如果说我之前发的“捭阖之道”系列视文章,能够让你精通沟通的艺术。那么“心学系列”,就能够让你开悟处事的哲学。这里要强调的是,心学的处事哲学,是“事情”的事,而不是“世界”的世。以后如果有机会要讲到处世哲学,那就要谈及宗教、禅宗与佛法,真正去 探索 “人”和“精神世界”这个命题了。这篇文章同样先给大家普及心学的一些基本认知,让你能够换种思维看待事物。如果对于心学的理论,大家有想要学习和理解更多内容的,可以关注后评论区留言告诉我,我后面可以专门针对心学系列,再做几篇文章深入的解读。
回归正题,心学这个学说,是由明朝第一牛人王阳明提出来的。这里,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王阳明和心学学说诞生的背景。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搜索相关内容。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 历史 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阳明"心学"的诞生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先求索于佛寺、道院;二、再求索于朱熹"理学";三、与朱熹"理学"渐行渐远,心学开始萌芽;四、最后龙场悟道,"心学"诞生。
我这里对这整个过程,精炼到一句话:那就是心学的诞生,是王阳明对外部求索知识之后。突然间有一天,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现有的认知、知识以及智慧理论等等,其实归根结底都不是智慧本来的样子!所有的智慧其实都是来自于人自己的内心。
这就是心学的重要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怎么去理解呢?大家其实可以想一想,不论你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认知水平,这种认知是你一出生的时候就有的吗?为什么人,能够慢慢的理解越来越多的思维和想法?为什么有一些人,跟你讲一些很深刻的道理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其实,你与其把智慧本身,看做是外部灌输给你的,倒不如说是:人类天生拥有的智慧本源,其实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宇宙智慧,它只不过是被封印了,被束缚了,还没开悟罢了!所以你在碰到一些人、事、物、挫折、经历的时候,会慢慢解开内心智慧的封印,你会恍然大悟!大家静下心来,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世界上所有复杂的事情,其实人本身都有天赋、有智慧去解决,就是所谓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你还不知道怎么去解决”罢了,你还不知道怎么去解开自己智慧本源的封印罢了。懂得这个道理,你会开悟一些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就是:“人与人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区别就是智慧本源的开发程度不同罢了”等等。
王阳明就是突然有一天开悟了,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明明智慧的本源就在自身,那么为什么又要愚蠢的向外去求索呢?本篇文章对于这个道理,只能先大概阐述到这里。如果需要展开深入解读一些认知以及如何开发运用的话,在后面有机会再继续写文章分享给大家。
其实王阳明的心学是一个系统理论,有三个大的核心思想:
一、心即理
也就是上面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它是心学的基础哲学观点,上面已经稍微给大家阐述了一些相关的基本认知。
二、致良知
也就是心学的处事哲学,是心学的基本认知观。其实也就是我本篇文章,想要稍微普及的一些基本认知概念
三、知行合一
也就是处事与认知的方*。我先一句话带过,后面有机会再发几篇文章专门做拓展解读。那就是:知之而行之,行之而知之,知行合一。
这三个大的核心思想之间,蕴含了极强的开发内心智慧的循环系统。如果不懂“心即理”,你就不会懂如何看待所谓的“良知”;如果不懂“良知”,那你就是假的“知行合一”;如果不做真的“知行合一”,那么你就不能加深感悟到“心即理”。很绕口吧。要是真正理解了,那么,就能让你面对所有问题的时候,都能开发智慧本源,迎难而解。同样,这里的相关扩展解读,后面有机会再做几篇文章来给大家分享。
我们继续讲讲----致良知。致良知的精髓,其实就四句话28个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我用最通俗的话,来给大家翻译解读。
1、在这个客观的物理世界里面,所有人、事、物,原本就没有所谓善恶、是非、对错、好坏之分,一切皆空。
2、之所以有所谓的善恶、是非、对错、好坏,是因为这些人、事、物,被某些事情所定义了,从而影响了主观的认知。
比如道德、*、教育等等。这个不太好理解,只能举些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古时候三妻四妾很正常,那么到在现在就会被谴责。再比如说,“所谓的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名为山”。啥意思呢?就是,山这个词以及相关的特征其实是被人所定义的,那么山就只有被定义的这些特征吗?再有,就是我看山的时候,真的只是看到所有山的这些被定义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么我看的东西还是所谓的山吗?很绕口吧。这个概念呢,可能会稍微复杂一些,本文在这里也先不拓展解读了。
3、如果你能理解第二点,你就能客观的理解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客观规律。但凡你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你都能快速地进入“知善知恶”的状态,从而达到“致良知”。也就是,你对于事情的看法、格局、眼界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状态!
4、通过这种致良知的状态,你就能做出所谓的“为善去恶”这种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行为。
而这所有的过程,其实就是达到了所谓真正的“知行合一”的途径。看到了吧,整个理论体系已经开始循环了。
以上呢,给大家稍微引入到了“人生快速成功蜕变的处事哲学”——心学的大门。只是给大家稍微普及了一些心学的基本认知。如果大家想要深入理解学习,以及具体了解如何运用的话,欢迎大家关注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我会专门针对心学的理论系统以及运用,深入浅出的做几期文章,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