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18: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6 15:10
亡国的君王不可以向他直谏。
不能直谏,就有了过错就没有办法听到真话,因而好的修养就不会自形成。好的修养不能自己到来,蒙蔽就会产生。
秦缪公在位的时候,少数民族戎很强大。秦缪公送给戎主一些年芳十六的女乐师和好的管家。
戎主非常高兴,因此多次举办宴会,日夜不停。身边有人说秦国的贼兵已经来了,竟然被他拉开弓箭射死了。
秦国的贼兵果真到了,戎主却醉卧在酒杯下,最终被活捉绑缚起来。没有被捉住前就听不到忠告,被捉住后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即使有善于说服君王的臣子,还能拿这样的主子如何呢? 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去的人回来说:“齐寇已经临近了,国人都已经恐慌了。”
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肉自己招致虫害’啊!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虚弱,怎么可能这样?”于是宋王大怒,屈杀了先前派去侦察的人。接着又派人去察看,派去的人的回报仍与前一个人的一样,宋王又一次大怒,仍屈杀了他。
这样的事接连发生了多次。后来又派人去察看,这时齐军确实已经临近了,国人确实已经恐慌了。
所派的这人在路上遇到了他的哥哥。他哥哥对他说:“国家已经十分危险了,你还要到哪里去?”弟弟说:“去替君主察看齐寇。
想不到齐寇已经离得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私自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动静的人都是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屈杀的。
如今我回报真情是死,不回报真情也是一死。这该如何是好呢?”他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会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比逃跑的人先逃跑。”
于是被派去的人回报宋王说:“根本没看到齐军在哪里,国人也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
左右近臣都说:“可见先前被杀的人是该杀的了!”宋王就赐给这个人很多金钱。齐兵一到,宋王自己跳上车,忙忙逃命去了,这个人得以迁居他国,生活非常富裕。
登上高山往下看,就会觉得牛像羊一样,羊像小猪一样。牛其实不像羊那样小,羊其实也不像小猪那样小,之所以觉得它们如此,是因为观察它们时所站的地势不对。
如果因对牛羊这样小而发怒,这种人可算是头等的狂夫了。在狂颠中施行赏罚,这正是宋国灭亡的原因。
齐王想让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但他推辞说: “我没有才能,不能担此大任。您不如选择国内德高望重之人让他做太子的老师。”
齐王说:”你不要推辞了.我难道会要求您让太子像我一样才学突出吗?我本来就是一生下来就具备了的。你替我让太子像尧一样行吗?或者让他像舜一样好吗?”大凡实施劝说,是引导那不智慧的人接受智慧,然而不智者跟着学了也不会接受那些正确的道理啊。
自认为才华高于尧和舜,那将怎么可以开始被说服的呢?别人的进谏一定不接受,象这样的君王还没有听说可以长久保存王位的。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他常表演给近臣们看,那班大臣为了讨好宣王,个个装模作样地接过来试一试,大家在故意把弓拉开一半,便故作惊讶地说:“哎呀,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一千多斤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难道不可悲吗? 世上那些忠贞的臣子,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很自然的。所以让国家灭亡的主子, 祸患在于(不听真言),把三百斤当作一千多斤。
《吕氏春秋 壅塞》原文: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
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
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
将若何?” 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於是报於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
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
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
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 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
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
齐王曰: “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於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
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参考译文】亡国的君王不可以向他直谏。
如此就没有办法听到真实的情况,从而贤人就不会来归顺。如此,他的思想就会受到蒙蔽。
秦缪公在位的时候,少数民族戎很强大。秦缪公送给戎主一些年芳十六的女乐师和好的奴隶。
戎主因此非常高兴,日夜不停多次饮酒品尝美味。身边告诉他秦国的贼兵已经来到国境的臣子,竟然被他拉开弓箭射杀。
秦国的贼兵果真到了, 戎主还醉卧在酒杯下,最终活活地被捉住绑缚起来。没有被捉住前不听忠告,捉住后也不明其原因。
即使有善于说服君王的臣子,面对象这样的主子又能如何呢?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 派去的人回来说:“齐寇已经临近了,国人都已经恐慌了。”
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肉自己招致虫害’啊!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虚弱,怎么可能这样?”于是宋王大怒,屈杀了先前派去侦察的人。接着又派人去察看,派去的人的回报仍与前一个人的一样,宋王又一次大怒,仍屈杀了他。
这样的事接连发生了多次。后来又派人去察看,这时齐军确实已经临近了,国人确实已经恐慌了。
所派的这人在路上遇到了他的哥哥。他哥哥对他说:“国家已经十分危险了,你还要到哪里去?”弟弟说:“去替君主察看齐寇。
想不到齐寇已经离得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 现在私自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动静的人都是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屈杀的。
如今我回报真情是死,不回报真情也是一死。这该如何是好呢?”他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会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比逃跑的人先逃跑。”
于是被派去的人回报宋王说:“根本没看到齐军在哪里,国人也非常安定。 ”宋王十分高兴。
左右近臣都说:“可见先前被杀的人是该杀的了!”宋王就赐给这个人很多金钱。齐兵一到,宋王自己跳上车,忙忙逃命去了,这个人得以迁居他国,生活非常富裕。
登上高山往下看,就会觉得牛像羊一样,羊像小猪一样。牛其实不像羊那样小,羊其实也不像小猪那样小,之所以觉得它们如此,是因为观察它们时所站的地势不对。
如果因对牛羊这样小而发怒,这种人可算是头等的狂夫了。在狂颠中施行赏罚,这正是宋国灭亡的原因。
齐王想让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但他推辞说: “我没有才能,不能担此大任。您不如选择国内德高望重之人让他做太子的老师。”
齐王说:”你不要推辞了。 我难道会要求您让太子象我一样才学突出吗?我本是一生就具备的。
你替我让太子象尧一样,好吗?或者让他如舜一样,好吗?凡是以这种行事方式为快乐的君王,所走就会是不认为听从智者的见解是明智的道路,从此就不会接受正确的意见。自认为才华高于尧和舜,那将怎么可以开始被说服的呢?别人的进谏一定不接受,象这样的君王还没有听说可以长久保存王位的。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他常表演给近臣们看,那班大臣为了讨好宣王,个个装模作样地接过来试一试,大家在故意把弓拉开一半,便故作惊讶地说:“哎呀,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一千多斤啊,。
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鉏耰白梃,望屋而食,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为他们打开关塞,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百姓怨恨,天下背叛,结果山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
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光靠锄把和木棍,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秦本末并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
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这个时候。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难道不可悲吗?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天下已乱,奸不上闻,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而忠臣不谏。
故周王序得其道,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 原文: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天下因而得到治理。
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其削也,地势不便啊,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从穆公以来,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
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大臣们不可信用,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锁不住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
楚军很快深入境内,智士不谋也,扶助疲困,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千余载不绝,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以利会,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非有素王之行也,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其交未亲,其民未附。
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王霸征而诸侯从,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就必定退兵。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也是应该的吗,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
是以君子为国,而身为禽者,关梁不闭,长戟不刺,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其弱也。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据险塞,守护着这些地方,让人民休养生息,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
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
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
他们的交往不亲密,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是地形不利,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山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缮甲兵而守之。
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 翻译: 秦朝兼并了诸侯,山东有三十多个郡,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
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
1、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这句话引自《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东晋丞相王导的名言,那时候由于西晋王室暗弱,内斗不休,致使胡人乘隙而入,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晋朝只得偏居江南,大臣们都视之为耻辱,每每在一起聚会的时候,议论起丢失河山,败退江南的尴尬,都痛哭流涕,但是王导却非常气愤,对他们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意思是说:“眼下正是大家齐心合力辅佐王室,恢复中原故土的时候,怎么能只会聚在一起学那个楚国囚徒钟仪的样子哭泣呢?”
这里的“楚囚”有一个典故,特指春秋时楚国人钟仪,他在一次楚国攻打郑国的战争中被俘虏,后又被郑国转送到了自己的老大晋国那里。在晋国的两年囚犯生涯中,钟仪始终身着楚国的传统衣冠,终日因思念故乡而流泪。后来有一次晋景公无意中见到了他,对这个被俘期间仍穿着故国衣饰的囚犯产生了兴趣,就叫他过来闲聊,聊天的过程中晋景公被钟仪的执着和才华深深打动,就把他释放回了楚国。
2、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出自《吕氏春秋·壅塞》,前面一句话是“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这句话意思是说,亡国君主的共同特点就是不能接受别人的直言相谏,不接受直言相谏则国君就无法明白自己的过失,而且也无法得到好的治国方略。(“自”是“从”的意思)
3、以宋之强,齐之弱,恶能如此
同样出自《吕氏春秋·壅塞》,有一次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国君派人去打探消息,探子回报说“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就是说,齐*队*近了,我们的人惊慌失措,大臣们为了讨好国君,一致认为探子说谎,都说:以宋之强,齐之弱,恶能如此!”意思是说,我们宋国如此强大,齐国那么弱小,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探子口中国人惊恐的情形)。宋国国君就把探子杀了。
4、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
出自《吕氏春秋》,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刚正耿直、敢于直言的正人君子,谁能不阿谀奉承自己的主公呢?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