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火候与分阶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2 03: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04:09
欠火候,是指某些心理行为调整需要特定的基础条件作为前提,才会从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显现的现实性。条件不具备,火候不成熟,任凭你怎么努力,不论当事人自己努力、还是借助外部力量,都不会成功。结果无非是欲速不达,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理论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而且是天生的经验学习者、科学家甚而心理专家。可这理论上讲,作为一个预势或潜能暗藏于我们内心,并不会无缘无故转化为可见的现实。只有在特定条件的推助、催化之下,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心理咨询临床体验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求助者的“冥顽不化”。外人可能早已看出他们的问题,他们自己偏偏不相信、不承认(专业上会认为是“阻抗”、“防御”);或者,他们自己甚至也看出了,甚至看得很清楚,可他们又不愿、不能、不敢直面问题及问题解决,倾向于保守原样或一逃了之。
维护旧有的习惯虽让他感觉痛苦,可在那个轨道上运行,他似乎会有某些难以觉察的“症状继发获益”,使得他就是按兵不动、牢牢锁定在那。——“道理都知道,可臣妾就是做不到啊”,或“我知道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可我就是害怕嘛。”
改变的火候不到,生米煮不成熟饭。这个火候,通常与他们当下的危机并不急迫或痛苦并不严重有密切关系。过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就会叫改变就成了某种奢侈“浪费”。主动改变根本就无法想象。
人总体上会受缚于其劣根性:懒惰。
你不想积极改变就不想好了,我还懒得理你。这是心理*人者奉行的“不求不助”的处理法则,说来也非没有道理。遇到那种皇帝不急急太监、咨询师比其来访者更焦虑的情形,须做出积极改变的往往是咨询师,而非来访者。这时,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或督导,就显得必要,有时甚至确实十分必要。
来访者不急你也不能急。这样的训诫,在某些咨询师那里是很难做到的。
他们往往拥有强烈的救世情怀或自恋特征(希望尽快、尽量地看到自己的*人效果),容易采取激进策略,用力过猛,反而妨碍、扰乱甚至破坏了咨询的正常进程。对他们而言,抱持自身情感(如焦虑、担忧),显得至关重要。
他们最不能耐受的是这么一种想象的情形:我明明知道来访者接下来会进入更加烦难甚而磨难性、灾难性的历程,却见死不救,于心何忍?他们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判断也很可能发生错误;很少相信来访者的潜力或运气。他们动辄浮起恻隐之心,走入“关心则乱”的境地;可要是不这样,他们就会被内疚自责所吞没。
其实,许多来访者的咨询效果是“滞后”的。他们当时并不能不折不扣地理解我们所交流的内容,却在之后的某个时点恍然大悟、茅舍顿开。好像,某些学习早已发生,发生在无意注意的水平上,发生在意识之外。预埋的种子,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之后,终于迎来了适宜发芽开花的时节。
我觉得,成长的分阶段性几乎不可避免。这种阶段可以是某种突变形式为特征的,或者说,看起来是不连续的。
不少个体的成长路线相当迂回曲折,千回百转,也不罕见。他们必须经历更多的挫败、低谷、不同于前的环境刺激与任务挑战,积累更多的直接经验、情感体验,才会渐渐生成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豁然开朗”。
在亚隆带领的某个团体中有一个叫“潘蜜”的女性成员,就是先愤而离开了团体、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团体中。绕圈过程中,她甚至到国外寻求治愈之道。在接触了大量不同治疗学派的处置,——象神农尝百草那样坚持不懈地探索之后,才越来越多地理解了成长之道,并回到原来离开的地方、重新启动新一轮的心理探索。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潘蜜们的真实自我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