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2 02: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0 07:40
爨(拼音:cuàn),本义指烧火做饭。与这个意思相关的,都可叫做“爨”,如古代称厨房为“爨室”,煮饭的大锅叫“爨镬”。“爨”也用作姓氏。
此字最早见于战国 ,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
由于“爨”字形繁杂,后世出现过多种简化形体。上文提到的《说文》“籀文”,干脆省去了上半部分。但这个字体似乎不通行,后世不见使用。东晋时的爨宝子碑、南朝宋的爨龙颜碑(见“书法欣赏”)中的“爨”字都把下面的双手“大”省去了,火也成了四点;
可见当时的书法家也觉得此字难写。其后出现的行书、草书,也都把“大”省去,几乎没有一个是按原来结构写的。旧时戏班子里艺人有时还将用作“演剧”的“爨”写成音近字“串”,于是有串戏、客串等说法。
现代通行的“爨”基本沿袭了最复杂的小篆,只是将代表甑的构件B写成“同”,代表双手的部分写作“大”。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爨·康熙笔画:29 ·部外笔画:25。
古文:𤑖。
《广韵》七乱切。《集韵》《韵会》《正韵》取乱切,竝音窜。《说文》:齐谓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玉篇》:灶也。《诗·小雅》:执爨踖踖。传:爨,饔爨,禀爨也。疏:饔爨以煑肉,廪爨以炊米。
《周礼·天官·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煑。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仪礼·士昏礼》:大羹湆在爨。注:爨,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