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漫谈14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2 07: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9 16:06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
①庸:功劳,这里作动词用,“归功于”的意思。
②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③相说以解:说,同“脱”,脱落。
④进学之道:学业进步之道,增长学问之道。相当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意思。
解读: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善于学习的人,老师不费力气,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
如果我们换成另一句话,“善 教 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你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更顺当些。
其实,古时候“学”和“教”两个字分得不是那么清,我们在漫谈4里讨论过这两个字,它们字源相近,含义也相近。
《国语•晋语九》里有一段话,“顺德以学子,择言以教子,择师保以相子。”大意是,(您的父亲)躬行道德来教养您,选择善言来教育您,挑选师保来辅导您。这段话里的“学”、“教”、“相”就是近义词,都有教导的意思。也有人考证说,身教为“学”,言教为“教”。搁在这段话里来验证,也很恰当。
善教者遇到善学者,真是天下一大乐事。孟子就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不善教或者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事倍功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
最近看了央视的《经典咏流传》,经典传唱人把古诗词谱成曲子唱出来,真是好听。特别是谷建芬老师,创作了50首新学堂歌,教孩子们唱古诗词,孩子们能不喜欢吗,这是真善教。象我写这种文字,其实没多少人读的,何其不善教乃尔。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学问学问,无问不成学,问答是学习的重要手段,提问也是人际沟通最基础、最核心的能力。提问是聆听的表达,聆听是提问的延续,聆听和提问是一个能力,理论上可以分开说,实践的时候是无法分割的。
善于提问的人有次第,有逻辑,问题与问题之间仿佛有根丝线连着,先易后难,先外围后核心,层层递进,*慢慢褪去面纱,呈现在眼前,就像艺术品一样。
书中用”木工活“来比喻,分割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结节,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
“不善问者反此”。所谓”反此“,是指没有次第,没有逻辑,想到哪儿问到哪儿,这样子提问即便得到解答也拼不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问者”就是老师,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敲则出小声,重击则出大声。就是针对具体问题以及提问的人作出相应的回答的意思。
在《论语》一书中,弟子们多次问“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学生不同情境下提问,孔子的回答也不一样。让我们摘选几处,来欣赏一下。
1,(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7,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8,(原宪问仁)“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就是小叩小鸣,大叩大鸣。颜渊位列孔门十哲第一,孔子的回答显然深好多。而樊迟、司马牛资质较浅,孔子的回答也比较浅显易操作。
“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从容”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认为“从”同“舂”,“舂”击也。撞钟时,一舂然后一容,其声方尽。比喻答问时,一问然后一答,以尽义理。
也有人认为“从容”是指撞钟者不急不忙,急忙则不能尽其声。比喻答问时,心态要平和安定,才是学习的状态。
还有人说“从容”就是“举动”的代称,这里指的就是撞钟的行为。等他问完了再回答。
不管怎么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没有变化,核心就是:问然后答,一问一答,问题未澄清,不急于作答。
比如有朋友问你,“附近哪家健身房比较好?”如果你直接推荐了某家,就不够“从容”。因为这个问题本身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澄清。你不妨问回去,“怎么想起问健身房了?”朋友回答,“这不是要减肥吗!”你就知道了,朋友的诉求是减肥,而去健身房只是诸多可能的解决方案之中的一种,而且未必是最有效的,你即便给出答案,也未必能帮助到你朋友。
所谓“从容”,就是问答双方都清楚地知道“问题”是什么?然后针对性地回答,这样子才能“尽其声”。“尽其声”是个比喻,比喻最大化学习。
作为一名培训师,经常会遇到客户问,你有团队合作的培训吗?你有战略思维的培训吗?你有统一价值观的培训吗?如果你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药方说有,十有*客户都不会满意。因为客户提这些问题时,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他们只是以他们以为的解决方案的形式提出了问题,而从客户嘴里说出来的解决方案,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也许你的朋友会说,“我只是想知道哪家健身房好。”这是表达了他很清楚他想把谈话停留在这个层面,至于背景信息他觉得不方便跟你说,这时候你再回答他也不迟。
再说一遍,“从容”就是不急于给答案,而是首先澄清问题,这样才能“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没搞清楚人家问题是什么,就着急回答了。甚至人家还没提问,就先把答案塞给人家,这不是教学,这是填鸭。不善答问者就象自鸣钟,人家不敲,自己就响了,不能启迪心智,反而吓人一跳。
人们为什么会着急给答案?这和大脑的工作方式有关。我们的大脑可以回答任何问题,无论信息多么有限。比如我问你,“牛桂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大脑中马上会出来一个形象,你甚至能讲述一个关于“牛桂花“的一生的故事,可是你得到的信息其实只有“牛桂花”三个字。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是大脑的功能,我们大脑会自动补充缺失的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像,然后基于这个图像来给出答案。关键在于,用于补充的材料来源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而非提问者的,这种匆忙给出的答案对提问者鲜有价值。
“此皆进学之道也”。问和答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问和答本身就是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