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戏剧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56
我来回答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9:59
中国戏曲剧种介绍
【京剧】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此时,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渐冷落下来。约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 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了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名“京调”。
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它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舞台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
一百多年来,京剧著名演员先后辈出,特别是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不同风格的流派,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京剧艺术的珍贵财富。
解放后,京剧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并成功地演出了许多现代题材剧目,为京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京剧艺术代表团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轰动了世界艺坛。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乾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经许多艺人的努力,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戏较多,表现风棚U健豪放;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评剧】
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一百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隶梆子”,后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渊源于陕西秦腔的梆子系统。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极一时。后来梆子和皮黄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艺术上日趋完整。北京的直隶梆子吸收皮黄精华之后,又称“京梆子”。辛亥*后,许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员不断涌现,给梆子剧种带来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乐发生了较大变化。
河北梆子流行时,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刚劲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等板式,还有近百支用于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带农村得到广泛发展。但在*统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则日渐衰落。解放后,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过分喧噪的锣鼓、梆子进行了革新,创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壮之中兼有柔和悦耳、优美动听的特色。
【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河北省地方剧种之一。约产生于明朝末年。它长期流传在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朴实、激越、刚健,有头板、二板、安板、起板、拨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区以河北保定为中心,分东路(高阳、安新一带)、西路(保定西部地区)、南路(石家庄一带)。各路唱腔无甚大区别,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调表演形式完整,行当齐全,传统剧目较为丰富。《潘杨讼》是较有影响的剧目,已拍摄成戏曲影片。
【丝弦戏】
丝弦戏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调”的一个支脉,古名叫“弦索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丝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乐器也有增减。在发展过程中,又受昆曲、河北梆子、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山西部分地区。丝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转,以板腔为主,分越调与管调两个系统,又各有多种板式。解放前夕,丝弦仅存一两个专业班社。解放后,丝弦有了较大发展,并有女演员参加演出,丝弦的优秀传统剧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银幕。
【平调】
平调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县一带,也 称“武安平调”。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汲取了豫j[淮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成。
平调属于“梆子戢”,行当齐全,善演历史戏。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 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个板头。音乐伴奏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百余个。从前,伴奏乐器主要有二弦,轧琴等;;解放后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三进帐》、《铡陈士美》、《金钟记》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解放后在单弦等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剧种。单弦是北京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用第三人称说唱故事过去有时用两个以上演员化装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剧就是脱胎于牌子曲的戏曲形式。1950年曲艺演员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亲》叫做新曲艺,以后改称曲剧,陆续演出了《柳树井》、《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等剧目。
北京曲剧的曲调种类很多,生动活泼,并且念字清楚,易于表现现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内蒙西部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并广泛流传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一带。;最初只有两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当地小曲“丝玄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变而成。有近百年的历史。二人台的剧目内容多为生活小戏。二人台音乐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所采用的曲调是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音阶跳动大,滑音,装饰音多,具有悠扬、开阔、粗犷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弦等,用“四块瓦”(竹制乐器)击打节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动统治的摧残。解放后在剧本,表演、音乐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内容都有很大的改进。
【吉剧】
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它民间艺术和借鉴其它地方戏曲的长处,融合提炼,于1959年诞生的.流行于吉林省:
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柳 调”和 “咳调”两大类,各有一套曲牌。这些曲牌是“二人转”音乐中有代表性,而且适于戏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剧中后,按照“板腔体”戏曲音乐的规律,形成了三节板、正板。快正板.抢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种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和唢呐。吉剧的表演,继承了二人转唱,扮、舞、说,绝(手绢、扇子等绝活)等五功,并吸收了其它剧种的表演特长,而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经过整理,恢复上演的《包公赔情》和《燕青卖线》等剧,展现了吉剧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
【晋剧】
晋剧又称“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后定名晋剧,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广大地区.晋剧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圆润工细。经常用大没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用对唱代替对白。在板类上,主要有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以及用来表现激昂情绪的介板和表现悲痛的对白。它的每个行当各有不同唱法;唱腔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晋剧的许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发)也是很驰名的。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一带,不少艺人曾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为抗日战争服务。解放后,·晋剧出现了《打金枝》,《蝴蝶杯》、《刘胡兰》等许多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蒲剧】
蒲剧因其发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而得名、又称“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晋南群众又称之为“乱弹”。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山西、河北,河南几省的梆子戏,都曾受它的影响。蒲剧是晋南人民喜爱的剧种,在豫西、陕东、·甘肃、宁夏,带也有广大群众基础。追溯源流,它是由“铙鼓杂戏”演变而来,至明嘉靖年间已基本形成,分为西路和南路:南路较文雅,细腻;西路则火爆,豪放。蒲剧的音乐高昂、强烈,音节跳动性大,调活泼,感染力很强。它的,吕腔板类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间板、滚白等多种。在表演上夸张性很强,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种特技。
解放前,这个剧种受到统治阶级的鄙视和摧残,戏班四散,艺人转业谋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经过挖掘整理和革新创造,蒲剧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窦娥冤》一剧曾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北、内蒙及冀西北一带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即已盛: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摧残,班社解散,艺人改业,几乎濒于绝灭,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届戏曲会演才重新恢复起来。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凋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夹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北路梆子擅长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强落”的规律,但由于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听来变化多姿,绝不单调。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671468.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1:17
窦饿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2:52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应该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0:43
川剧、京剧、越剧,闽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51
川剧、京剧、越剧、昆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5:16
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发展上的两个高峰,在中国戏曲中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与《西厢记》和《牡丹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一直深得广大人民喜欢。
《长生殿》和《桃花扇》创作的年代背景大致是相同的,两部戏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在剧情的组织安排上也的很多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的,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十分广阔,但就其中心主题而言,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情与*”。不同之处在于两部戏各有所侧重,《长生殿》所着意表现是自古罕有的“帝妃之恋”,在第一出《传概》中,作者即言道:“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桃花扇》则与之相反,《先声》一出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道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虽然侧重不同,但“爱情”这一主题在两部戏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爱情”是他们表达创作意图重要途径之一。从两部戏的爱情故事创作上来看,与才子佳人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可以说是才子佳人小说的翻版。《长生殿》中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定情时,明皇送给贵妃金钗和钿盒(第二出《定情》),这金钗与钿盒作为他们的定情信物理一直贯穿了整部戏的始终;李、杨的爱情经过马嵬的的生死诀别后,最终在天国“重圆”。《桃花扇》也与之相似,侯方域与李香君定情时,送给李一把宫扇——即以后的桃花扇;在受到阮大铖的*威胁时,侯方域不得不避难远走;清军攻入江南后,南明王朝灭亡,侯、李双双逃难,最后于白云庵相会,在道士张瑶星的点醒下,两人双双出家,撕掉作为他们爱情象征的扇子(也就意味着与过去、与世俗爱情的绝裂)。这与才子佳人的“相爱——波折——重圆/悲剧”的模式是别无二致的,但为什么《长生殿》和《桃花扇》能取得极大成功呢?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的深度,它们与普通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最大的差异也正在于此。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生活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作品不可能像才子佳人小说一样走向一个庸俗的“大团圆”结局。
《长生殿》的男主人公是唐明皇李隆基,是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身为帝王,他本职工作是治理好国家,但他却纵情误国;身为天子,他有后妃三宫六院,因此他难免有用情不专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他很难能可贵的是又钟情专一的一面。马嵬坡上,面对着生死诀别,作为帝王的他不可能像那平常的痴男怨女一样选择殉情。但他此时表现得“无语沉吟,意乱如麻”,“[忽抱旦哭介]贵妃,好教我难禁架”,感叹到“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这其中滋味绝非普通的痴男怨女所能体会得到。
而造成这悲剧的一幕的原因是什么呢?不错,是安史之乱,但导致安史之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究其原因,唐明皇沉湎于与杨贵妃的爱情,不理朝政,宠幸佞臣(李林甫)、外戚(杨国忠),致始他们先后“专权误国”;安禄山本来因贻误军机解京候审,但通过贿赂杨国忠,不仅得免,而且不降反升,最后雄霸一方,起兵作乱;叛军陷潼关,明皇携贵妃仓皇出逃,于马嵬坡在六军将士的强烈要求下不得已杀之。《埋玉》一出中,六军将士杀杨贵妃,也不算是太枉了杨贵妃;但是只杀了一个杨贵妃而不察究其根源乃是在明皇本人,所以又似乎冤了杨贵妃。李、杨相爱本没有错,但他以帝王的身份“驰了朝纲,占了情场”,结果给国家民族带来了灾难,这同样也了导致他们爱情的悲剧。
在《桃花扇》中,*这一因素既成就了侯、李爱情,同样也结果了侯、李爱情。侯方域本“家近洛阳之县……自去年壬午,南闱下第,便侨寓这莫愁湖畔。烽烟未靖,家信难通……独为避乱之人”。由于李闯王军队攻破北京,侯方域不得不流寓金陵。正是在金陵“访翠”而与李香君结识。阮大铖为拉拢复社诸生,改变自己受围攻的局面,出资助侯方域梳笼李香君。然而,由于“却奁”遭阮大铖*,侯方域不得不避难出逃。后来清军攻入江南,侯、李不得不双双逃难,最后于白云庵重逢。当他们只顾诉情时,却被道士张瑶星一声断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这点风花情恨割他不断么?”破家亡的沉痛的民族意识使他们猛醒,于是入山“学道”。
比较两部戏可知,《长生殿》可归结为是“爱情结果了爱情,最后又成就了爱情(由于李隆基的真情感动了上天,李、杨最后在天国‘重圆’,并且生生世世永为夫妻)”;而《桃花扇》则是“*成就了一段爱情,又了结了这一段爱情”。
《长生殿》固然以“重圆”结局,但李、杨也只能是在天国“重圆”,而且说李、杨“本系孔升真人、蓬莱仙子。偶因小谴,暂住人间。今谪限已满,准天孙所奏,鉴尔情深,命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天国究竟本来虚无,“恩与爱总成空”,作者洪升如此结尾,寄寓的是一种深层的悲剧意识。
《桃花扇》以另一种完全不同于《长生殿》方式的结局,其中所蕴涵的悲剧意识同样是深沉的。侯、李弃却情缘,入山学道,结果又如何呢?“新历数,顺治朝”,明朝仍不可避免地覆亡,清军照样入主了中原,可见他们学道是于事无补的,而且“那些文士名人,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已出山了”。侯、李牺牲爱情换不来他们所期待的结果。
*与爱情的纠葛不只仅仅是这两部戏主题,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它更多的是作者对一个时代的思考,是对当时那个社会所潜藏的深层悲剧的思索。“*”不只是具体的国家政事,它已经上升为是“人”对家、对国的一种责任感,而“爱情”绝不仅仅只是男女之间的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7:57
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发展上的两个高峰,在中国戏曲中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与《西厢记》和《牡丹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一直深得广大人民喜欢。
《长生殿》和《桃花扇》创作的年代背景大致是相同的,两部戏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在剧情的组织安排上也的很多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的,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十分广阔,但就其中心主题而言,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情与*”。不同之处在于两部戏各有所侧重,《长生殿》所着意表现是自古罕有的“帝妃之恋”,在第一出《传概》中,作者即言道:“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桃花扇》则与之相反,《先声》一出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道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虽然侧重不同,但“爱情”这一主题在两部戏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爱情”是他们表达创作意图重要途径之一。从两部戏的爱情故事创作上来看,与才子佳人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可以说是才子佳人小说的翻版。《长生殿》中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定情时,明皇送给贵妃金钗和钿盒(第二出《定情》),这金钗与钿盒作为他们的定情信物理一直贯穿了整部戏的始终;李、杨的爱情经过马嵬的的生死诀别后,最终在天国“重圆”。《桃花扇》也与之相似,侯方域与李香君定情时,送给李一把宫扇——即以后的桃花扇;在受到阮大铖的*威胁时,侯方域不得不避难远走;清军攻入江南后,南明王朝灭亡,侯、李双双逃难,最后于白云庵相会,在道士张瑶星的点醒下,两人双双出家,撕掉作为他们爱情象征的扇子(也就意味着与过去、与世俗爱情的绝裂)。这与才子佳人的“相爱——波折——重圆/悲剧”的模式是别无二致的,但为什么《长生殿》和《桃花扇》能取得极大成功呢?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的深度,它们与普通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最大的差异也正在于此。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生活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作品不可能像才子佳人小说一样走向一个庸俗的“大团圆”结局。
《长生殿》的男主人公是唐明皇李隆基,是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身为帝王,他本职工作是治理好国家,但他却纵情误国;身为天子,他有后妃三宫六院,因此他难免有用情不专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他很难能可贵的是又钟情专一的一面。马嵬坡上,面对着生死诀别,作为帝王的他不可能像那平常的痴男怨女一样选择殉情。但他此时表现得“无语沉吟,意乱如麻”,“[忽抱旦哭介]贵妃,好教我难禁架”,感叹到“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这其中滋味绝非普通的痴男怨女所能体会得到。
而造成这悲剧的一幕的原因是什么呢?不错,是安史之乱,但导致安史之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究其原因,唐明皇沉湎于与杨贵妃的爱情,不理朝政,宠幸佞臣(李林甫)、外戚(杨国忠),致始他们先后“专权误国”;安禄山本来因贻误军机解京候审,但通过贿赂杨国忠,不仅得免,而且不降反升,最后雄霸一方,起兵作乱;叛军陷潼关,明皇携贵妃仓皇出逃,于马嵬坡在六军将士的强烈要求下不得已杀之。《埋玉》一出中,六军将士杀杨贵妃,也不算是太枉了杨贵妃;但是只杀了一个杨贵妃而不察究其根源乃是在明皇本人,所以又似乎冤了杨贵妃。李、杨相爱本没有错,但他以帝王的身份“驰了朝纲,占了情场”,结果给国家民族带来了灾难,这同样也了导致他们爱情的悲剧。
在《桃花扇》中,*这一因素既成就了侯、李爱情,同样也结果了侯、李爱情。侯方域本“家近洛阳之县……自去年壬午,南闱下第,便侨寓这莫愁湖畔。烽烟未靖,家信难通……独为避乱之人”。由于李闯王军队攻破北京,侯方域不得不流寓金陵。正是在金陵“访翠”而与李香君结识。阮大铖为拉拢复社诸生,改变自己受围攻的局面,出资助侯方域梳笼李香君。然而,由于“却奁”遭阮大铖*,侯方域不得不避难出逃。后来清军攻入江南,侯、李不得不双双逃难,最后于白云庵重逢。当他们只顾诉情时,却被道士张瑶星一声断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这点风花情恨割他不断么?”破家亡的沉痛的民族意识使他们猛醒,于是入山“学道”。
比较两部戏可知,《长生殿》可归结为是“爱情结果了爱情,最后又成就了爱情(由于李隆基的真情感动了上天,李、杨最后在天国‘重圆’,并且生生世世永为夫妻)”;而《桃花扇》则是“*成就了一段爱情,又了结了这一段爱情”。
《长生殿》固然以“重圆”结局,但李、杨也只能是在天国“重圆”,而且说李、杨“本系孔升真人、蓬莱仙子。偶因小谴,暂住人间。今谪限已满,准天孙所奏,鉴尔情深,命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天国究竟本来虚无,“恩与爱总成空”,作者洪升如此结尾,寄寓的是一种深层的悲剧意识。
《桃花扇》以另一种完全不同于《长生殿》方式的结局,其中所蕴涵的悲剧意识同样是深沉的。侯、李弃却情缘,入山学道,结果又如何呢?“新历数,顺治朝”,明朝仍不可避免地覆亡,清军照样入主了中原,可见他们学道是于事无补的,而且“那些文士名人,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已出山了”。侯、李牺牲爱情换不来他们所期待的结果。
*与爱情的纠葛不只仅仅是这两部戏主题,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它更多的是作者对一个时代的思考,是对当时那个社会所潜藏的深层悲剧的思索。“*”不只是具体的国家政事,它已经上升为是“人”对家、对国的一种责任感,而“爱情”绝不仅仅只是男女之间的有史以来,它是作为“人”的一切情感。
参考资料:http://chynesin.spaces.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