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为了学习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3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18
金坛人至今流传着许多段玉裁的故事。
俗话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段玉裁作为乾隆盛世的县官退休回乡时,带回了72箱子沉甸甸的宝贝,一下子让人红了眼。当天夜里,十几个强盗即来洗劫一空。可是,第二天,他们又原物奉还。原来,强盗们发现箱内全是书,都被这位两袖清风的老举人感动了。
段玉裁一生治学严谨,在学界有口皆碑。段家后人段锁庆现为金坛市华罗庚中学教师,他收集大量资料,写成《段玉裁的治学精神》一文。他写道:
江苏金坛,隶属常州市,湖山襟带,西部茅山傍依,南临洮湖,地披菽禾烟树,在这物阜江南小县西的大坝头村,雍正13年,段玉裁就生在这块宝地上。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县里的秀才,耕读传家。他的祖父曾在诗句说:“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竟成了段氏的家训。玉裁少小家贫,据《段玉裁年谱》中记载,全家三天两头喝麦粥,每隔两天,中午才吃上一顿米饭。在此逆境中,玉裁仍发愤攻读。据《金坛县志》记载:段玉裁“读书日尽数千言”。13岁即补邑庠生,受到江苏学使尹元孚的赞赏。他25岁中举人后,读到顾亭林先生的《音乐五书》,惊羡其考据的广博,深受其思想和学术的影响,爱上了汉学。所谓汉学,是清代的经济学家研究儒家经典,以训诂(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为主的学问,也叫朴学。他后来又拜经学大师戴震为师,得其教诲,致使他在文字训诂学方面获得大的成就。
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五年,段玉裁先后在贵州玉屏、四川富顺、南溪、巫山做了十年知县,他白天忙于公务,晚上点灯夜读或著书立说。他在四川巫山时,住在西湖楼,深夜一灯荧然,有人指而相告,那是“知县读书楼”。他为了写好《说文解字注》,46岁那年,即从四川巫山称病辞官回家。回来时两袖清风,只带回72箱书,亲友们还误以为带回的是金银财物。
段玉裁辞官回家后,闭门谢客,继续撰写《说文解字注》一书。他对考证每个字的形、音、义,一丝不苟。有一次为了几个字要考证清楚,时值寒冬腊月,他骑着毛驴晓行夜宿到杭州,来回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几个难解的字弄清楚了。他在著书时,为了弄清麦子开花的情况,他曾请教过老农,并待到麦子开花之时,深夜亲自掌灯到麦田里去观察,一直等到五更时分,麦子开花了。他把这一观察的结果概括为:“花开两瓣,花色微黄,开而仍含,中挺一须,须头黄蕊出瓣外,夜开朝精英”,可见他治学之严谨。
段玉裁一生著书甚密,有《经韵楼集》、《周礼汉读考》等30余种。然而在他的诸多著作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凝聚了他大半生的心血。据他自述,他之所以要写此书,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字》(汉代许慎著)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他为了写《说文解字注》,就参考了二百余种书。他从乾隆41年开始,历时19年作《说文解字读》140卷。继而在此基础上加工精炼,又历时13年,即嘉庆12年完成《说文解字注》20卷,直到他80岁暮年才得付印。值得一提的,是他在60岁时跌坏了右足,致有残疾,但他仍未丧失信心,继续注释“说文”。他认为“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到”。事实证明,段氏坏足,《说文解字注》成。此书一出,诚如他的外孙龚自珍所说 ,对字的源流:“万哗如奠。”
朴学宗师段玉裁不仅苦耕砚田成就卓著,为官也是清正廉明万民拥戴,他在四川富顺任知事期间,拒收贿赂,铁骨支贫,有口皆碑。一天,沱江有个绅士赵江财送来两箱礼品,一箱是500两白银,另一箱是30丈绸缎,想请段玉裁为他的500亩耕地和800亩山林减免赋税。
面对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段玉裁丝毫没有动心。他三
句话不离本行,先是随手从《说文解字注》中找出了“赇”字,说:“这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是宝贝的‘贝’,右边是一个‘求’字,也就是说,有的人一边向他人送财物,一边向接收财物者提出非份要求,这就叫贿赂。”随后,段玉裁吩咐将两箱礼品送还原主,并捎口信给那位绅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坚决不要。”
在那样一个想不*都难的封建王朝,段玉裁一身正气,清白为官,实在难能可贵!而可贵之处关键是他做到了“知”“行”结合。
“知”“行”结合,难哉!如今,几乎所有干部都懂得“贿赂”二字的含意,知道行贿者的目的就是在于更好地求,他们甚至比一般群众更懂得贪污受贿的危害性,但总是不断有贪官前“腐”后继,这就是在“行”上出了问题。刚刚以受贿罪获刑15年的“草鞋公仆”张宗海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作为宣传*,张宗海比别人“知”得更多,然而,这个“草鞋公仆”知行脱节,被商人利用、与商人勾结,从而蜕变腐化,“行”到了邪路上,成了囚徒。真是可悲复可叹啊!
如今,从*到地方,廉政教育和宣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抓得紧,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级干部“知”的渠道更多了。加之,现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党政干部监督的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若能知行结合并主动接受监督,是完全可以做到“行”得正,不“摔跤”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坚决不要。”段玉裁的这段话,虽然是一句“老话”,但如今听来,依然不失其警世喻人的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18
段玉裁 - 生平事迹
段玉裁段玉裁自幼聪颖好学,资质过人,13岁参加童子试,即显露才气,16岁补邑庠生,25岁经乡试中举。后曾进京参加会试,屡试不中,故未能进入殿试。然后,经人介绍,他曾在京都就教职,边教边做学问,历时约10年。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时年36岁的段玉裁被吏部铨授为贵州省玉屏县知事。两年后,他调到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和巫山县知事。后来,他以父母年迈多病、自身有疾为由,辞官归故里,时年仅47岁。 段玉裁不仅是一位为民作主、勤政廉洁的父母官,同时更是一位一丝不苟、认真做学问的有心人。他精通典籍,尤其在音韵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他本着“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教,认真著书立说。他一生着述较多,诸如《古文尚书撰异》、《毛诗古文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春秋左传古经》、《汲古阁说文订》、《六书音韵表》、《说文解字注>>和《经韵楼集》等31种,达700余卷之多。其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才得以完成。据段玉裁自述,他之所以要注“说文”,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宇”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未得“许书”(指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要旨。为了注解“许书”,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开始编纂长编《说文解字读》,历时18载,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告成,共540卷。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继续修订,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终于写成了《说文解字注》。以后,又经过8年,直到嘉庆二十年,他的31篇《说文解字注》才得以刊行。从初稿到刻印成册,前后共花了近40年时间。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一生以著述为乐事,他克服重重困难,潜心注释《说文》。可是,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四月,“耳顺之年”的段玉裁,也正是他注释“说文”的关键时刻,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这个无情的打击,对当时的段玉裁来说非同小可,使他在思想上产生惆怅。然而,他没有悲观失望,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他的毅力和决心,令人敬佩。 段玉裁“耳顺”之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贱体春病如故,栗栗危惧‘说文注'恐难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则幸矣!” 后来,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又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以春蚕一般,茧既成,惟待毙焉。”多么可敬的春蚕精神啊!我们可以这样说,晚年的段玉裁,贫病交加,正是由他“春蚕作茧自成蛹,蜡烛灰烬亮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支撑,才使《说文解字注》这部不朽巨著得以完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19
1.年四十六,以父老引疾归,键户不问世事者三十馀年。
2.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其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贱体春病如故,栗栗危惧‘说文注’恐难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则幸矣!” 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又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以春蚕一般,茧既成,惟待毙焉。”
3.代理富顺县知县期间开始撰写《说文解字注》,每至深夜,—灯荧然,写成五百四十卷。四十六岁去职归里,返金坛时仅有72箱书稿。段玉裁有腿病,家人迷信,主张迁坟,由于新坟地点未跟当地地主商量,迁坟时发生土地纠纷,叔父打死了对方,双方打上官司,最后举家迁到苏州阊门外下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