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30 05: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7:48
【méi、mo】
没1
méi
(1)不领有,不具有,不存在
(2)不及;不到
(3)没有,不曾,未
mò
(1)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没,沉也。如:其子没于渊、没水而死、水不没顶、浅草才能没马蹄
(2)潜游水中
(3)消失,不见;隐没
(4)沉迷
(5)沦没,落入
(6)通“殁”。死 如:孝公既没
管仲相齐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
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
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
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
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
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
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劝忍百箴》)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B.鲁人以兵纳之 纳:接纳C.辞曰:若必治国家者 辞:告诉D.故请之 请:请求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以兵纳之 而与坐而问焉b.合立当事之 不当辅以争国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A.召忽之死节 B.管仲之惠泽 C.叔牙之荐能 D.桓公之德政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C.等死,死国可乎D.管仲不死,为树功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
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
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
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②寡君……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③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④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1管仲相齐1.D2.C3.B4.A5.C6.D7.B8.C齐襄公*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
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
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
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
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
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
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
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所以圣人不谴责他为什么不殉死而称赞他的功劳。
没 mò
动词义:
1、会意字,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没,沉也。——《说文》
其子没于渊。——《庄子·列御寇》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
梦为鱼而没于渊。——《庄子·大宗师》
或浮或没。——《世说新语·自新》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水不没顶。——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没水而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潜游水中。
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庄子·达生》
南方多没人。——苏轼《日喻》
3、消失;不见;隐没。
良久,羽旄之影渐没。——马中锡《中山狼传》
未闻刃没而利存。——范缜《神灭论》
4、覆灭;败亡。
遂没其军。——《史记》
5、沉迷;糊涂。如:没没(沉迷不醒);没汩(糊涂;不明事理)。
6、没收。
财产没官。——《三国志》
7、通“殁”。死。
庖牺氏没。——《易·系辞下》
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墨子·明鬼下》
圣王已没。——《荀子·正论》
以没其身。——《国语·晋语》
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孝公既没。——汉· 贾谊《过秦论》
8、沦没;落入。
侯没胡中。——《汉书·李广苏建传》
9、隐没。
没为银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周密《观潮》
没 méi
动词义:
1、不领有;不具有;不存在。
恐怕没来由走去撞在乱兵之手,死了也没说处。——《二刻拍案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