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6 04: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3:23
他认为认为把儿童当作*一样看待,去施教,是摧残儿童天性,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儿童观,要正确地认识儿童自身的价值,认识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在这种科学儿童观的指引下,他进一步提出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好动心:儿童生来好动,不像*有自制力。应该尊重儿童好动的特点,并且利用这个特点,给其发挥的条件,并且指导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学会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应当动或不应当动。
(2)模仿心:儿童学习言语、风俗、技能等等,一部分是由模仿别人而来的。孩子模仿心强但又是无选择的,师长要教儿童逐渐学习鉴别是非善恶。
(3)儿童是易受暗示的:暗示和模仿相似,但模仿是从儿童一方面着想,暗示是从环境一方面着想,比如儿童因为看见别人骑马,也要骑马,这种被外界环境刺激的心理,叫“暗示感受性”。儿童是容易被暗示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培养儿童良好的举动、习惯、风俗等。
(4)好奇心:儿童好奇心强,好奇可以引发儿童研究学问的兴趣,是儿童学问之“门经”,教育者是完全可以利用的。*对儿童的好奇,要耐心地指导,正确地解答,不可厌恶禁止儿童问话。
(5)游戏心:儿童好玩是极其重要的心理特点,在教育上有很高的价值。他曾亲自试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在游戏是什么、游戏的种类、游戏在教育上的价值及游戏与年龄的关系、游戏与玩具等都有详细的论述。
他指出,游戏可以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使脑筋锐敏,是休息之良药。教育者应很好地利用这个特点。
(6)喜欢成功:陈鹤琴指出“小孩子固然喜欢动作,但更是喜欢动作有成就的。”所以他告诫人们,叫小孩子做的事不要太难。太难,做不成功,往往会灰心,以后就不愿再做了。
(7)喜欢野外生活:小孩子都喜欢到外面去看看玩玩,闷在房里会不高兴。陈鹤琴指出“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水以取乐。这种郊游于小孩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影响的。”他劝家长、老师,须领小孩子到郊外玩玩才好。
(8)喜欢合群:陈鹤琴认为,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小孩子亦然,他说“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假设此时没有伴侣游玩,他一定要觉得孤苦不堪了。
有时候还要发生想象的伴侣。”据此,他建议:使孩子得有良好的小朋友,还可以给他驯良的小动物作伴侣,再给他点小娃娃之类,聊解他的寂寞。
(9)喜欢称赞:陈鹤琴指出二三岁的孩子就喜欢“听好话”“喜欢旁人称赞他”“到了四五岁的时候,这种喜欢嘉许的心理还要来得浓厚”。师长应该利用这个特点,但不可用得太滥,一滥就失掉了效用,反不如不用。
扩展资料
陈鹤琴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1、课程的民族性;
2、课程的科学性;
3、课程的大众性;
4、课程的儿童性;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
6、课程的现实性;
7、课程的适合性;
8、课程的教育性;
9、课程的陶冶性;
10、课程的言语性。
陈鹤琴修订了并形成了新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