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石刻隶书与简牍隶书风格差异成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6 12: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9:51
简牍因其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书法风格受到书写材料的面积影响较大,一般竹简宽度约为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有3尺、2.4尺、1.2尺、0.8尺等,一简只书一行。故字写成扁方,使字与字之间间隔清晰,不仅节省材料,更便于阅读。这就造就了隶书的“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的基本形态。帛与简牍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缣帛比较珍贵,虽属古籍的抄本,书体风格亦不一,但书艺精湛,意趣盎然……这些墨迹出自具有较高层次的文人之手,用笔讲究,构形谨严而自然灵动,线条动静相辅助,时见变化。
碑刻面积一般较简牍大许多,保存也较简帛更为完整,如1941年出土于曲阜城东南周公庙附近的《鲁北陛石题字》长95厘米,宽42厘米;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由于碑刻多用于述德纪事,树碑立传,祭祀等等,故其刻写精细,装饰意味极浓。或方拙朴茂,或灵动飘逸,风格迥异。
(二)书写工具的差异
碑刻是将书写好的墨迹复写于平整的石壁或木板上,然后镌刻而成的,碑刻书法以刀代笔,书写的速度不可能快而流利,而且笔划粗细也不能如毛笔在简牍上写字那样顺滑流畅有轻重缓急。故汉代碑刻作品的线条主要以方直线为主。欧阳修曾说:“至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时碑碣。”
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大量出土的简牍和帛书,才是真正的汉代遗存下来的墨迹,从中可见汉代书法艺术最真实的一面。简帛无疑是能够最直观,最准确再现汉代书法艺术风韵的载体。
两汉时期,人们通常是用毛笔在竹木简犊或是缣帛上进行书写。毛笔据传为蒙恬所创,笔锋多用羊、鼬、狼等动物毛制成,笔管则以竹制成。头圆而尖,用于书写绘画。简牍和帛书都是用毛笔书写而成,故其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和偏前的部分略粗,能表现出刚健遒婉的书法风格。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沉着,干湿浓淡等变化使书法线条更具传神。
(三)书写功能的差异
碑刻自秦有之,当时用途有三:一是在墓地作下葬时的木柱,后演变为石碑;二是立在宫庙之内,供祭祀时拴系牲畜用;三是立于宫庙之前观察日影用的竖石。早期的碑都有一个孔,也称“穿”用来系绳子,没有碑额,也没有文字。西汉时开始有碑额,碑额在穿之上,文字在穿之下,大都不署撰刻者姓名。到东汉时开始镌刻撰书者的姓名。由于碑刻多用于较正式场合,故碑刻文字多较为庄重精细。而简常用于*颁发律令、诸子百家著作,牍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过所、书信等;觚常用来抄写字书、记事、打草稿或练字等。书写较碑刻随意多变,不受约束,故简牍的书写风格更加自由奔放。碑刻和简牍的不同风格趋向最终衍化为不同的书法风格和书法走向,并逐渐演变为楷书,草书,行书等新的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