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5 23: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8 14:21
一、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二、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出处 《礼记·大学》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
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二、作品赏析 《礼记》四十九篇的文体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三种类型。文章结构比较完整,论证透辟,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并注意采用多种手法来说理。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三、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西汉时人,据据《汉书·儒林传》《广平府志》《归德府志》《客家戴氏族谱》《新泰县志》等古文献均记载其为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
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
汉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 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
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 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 和睦。
《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
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 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治国必先齐家》翻译之所以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先学会管理 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连自己家人都不能管 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不存在的。
所以, 那些有修养的人不出家门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 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
比如,对父母的孝敬,可以 用来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则可以用于侍奉官 长;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则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康诰》中曾经说过:“如同爱护婴儿一 样。”
让自己的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便没有达到目标,必然也不会差得太多。要知道,世界上 很少有先学会养孩子再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那么国家的人民也会互相仁爱; 一家礼让,那么一国的子民也能互相礼让;假如 有一人贪婪暴戾,那么很多国人就会效仿,很可 能犯上作乱,扰乱国家纲纪。
其实,家族和国家 的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有可能坏 事,一个人也有可能安定国家。
尧、舜提倡仁爱治国,那么全国百姓也跟 着提倡仁爱;桀纣用凶暴的方法统治天下,那么 全国的老百姓也学着统治者的样子,彼此大打出 手,奸诈度日。
由此可见,假如统治者发布的命 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截然相反,那么国家的百姓 必然不会服从Q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 做到,然后才对他人提出同样的要求;不可能自 己都无法做到更好,反而要求别人做好Q不采取 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却想让他人永远按照自己 的想法去做,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所以,要 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必须先学会管理好自己 的家庭和家族《诗经》中说过:“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
只有全家 人都和睦,才能户户和睦,最终国人和睦。《诗 经》中也说:“兄弟和睦。”只有兄弟间和睦相 处,周边的人才能学习这种和睦相处的方式,最 终国人都和睦相处Q《诗经》中也曾说:“容貌 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
一个人 无论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比如作为父亲、儿子 还是兄长、弟弟,都能做到和睦相处,才能让大 家效法,老百姓自然也会效法他。这就是治理好 国家的必然条件。
拓展:
这段诗气启我们什么事都要先要求自己,自己都没有做好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做人也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如果身为长辈,也要以身作则,因为你可能就是大家学习的典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里包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现在的学生好好学习。
【求仁得仁】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问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曰,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矣,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董叔想要娶于范氏,叔向说;"范氏富有,为什么要和她成亲呢,董叔说想攀附她.过了几天,董祁(于范氏)对范献子抱怨说董叔不尊敬她,献子就把董叔抓起来绑在了院中的槐树上.叔向经过的时候,董叔对叔向说:"你可以为我求情吗?叔向说:你想攀付的愿望达成了.还请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