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5 08: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9:15
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意思,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一般来讲,直径近,曲路远。然而,有时候人们常避直就曲,采取“以迂为直”
的演讲谋略。正如英*事理论家哈利所说:“在战略上,那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这种谋略,在演讲中也常运用。明明目标在东而先向西选取一种“抵触情绪”最弱的方式,打开演讲的“突破口”,避其锋芒,迂回诱导。
比如,直接讲“天才是在民众中产生的,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可以讲得理直气壮,也可以讲得委婉风趣。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中是这样讲的: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士兵;倘若没有士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若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他借用一个比喻,不仅从正面说明了民众是天才产生的基础,而且从反面说明天才离开了民众,就要“归入疯子一类”。这种方式,委婉风趣,很有说服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借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本身就是一种迂回手法,曲径通幽。刘勰说: “喻巧而理至。”新奇而含义深刻的比喻,就像寓言一样,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其实,人们惯常使用的“归谬法”,也可以说是一种以迂为直的手段。想指出对方的错误,不妨先假定对方错误的论题是正确的,然后顺着这个论题引申,推导出更为荒谬的结论,让人一看就明白,毋庸置疑。例如,谚语“如果有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样山羊也可以上讲台了”,显然,山羊不能上讲台。可见以胡子来判断学识水平是荒谬的。
楚庄王特别喜欢养马,有匹马因过肥而死了,楚庄王要以“大夫”的葬礼为该马办丧事。大臣们纷纷劝阻,楚庄王不依,并声称“谁敢再劝,杀他的头!”于是谁也不敢开口了。优孟得知此事后,闯入王宫,仰天大哭。楚庄王惊诧不已:“优孟,你为何哭得这样悲伤?”优孟说: “大王心爱的马死了,用‘大夫’的葬礼太不够排场了,应该用国君的葬礼。用玉石做棺,以珍木为椁,让各国使节都来送葬,给它造一个富丽堂皇的祠堂。用金牛金羊祭祀,封它最高的封号。”优孟见楚庄王疑惑不解,便接着说: “这样,人们就都知道了,大王把马看得比任何人都高贵万倍。”楚庄王听出话里有话,问道: “难道我的过错有这么严重,我该怎么办好呢?”优孟笑道: “依我说,用铜锅做棺椁,使炉灶做棺套,用葱姜上供,给它穿上火做的袍子,埋进人的肚里,这是最好的葬礼。”结果,楚庄王同意了。
聪明的优孟,正是巧用了“归谬法”。他开始虚张声势,为死马大哭,撩人眼目,绕着弯子进入正题,然后一步一步引申到了荒唐不过的境地,终于让楚庄王醒悟,应允了把死马烹食。试想,如果优孟一开始直接批评楚庄王的错误,恐怕早就“人头落地”,还谈得上烹马而食吗?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代表团到达西安。当时,东北军内“杀蒋”的呼声甚高,尤其是下级军官更甚,我党提出的不杀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很多东北军军人不理解,有的还扬言要*。
一天上午,周恩来刚回到寓所,一位彪悍的年轻军官闯进来,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生硬地说: “周代表,我受王曲军官训练团全体军人委托,敬请您去王曲赴会。”
周恩来微笑着接过请帖,欣然同意了这位军官的请求,周恩来说: “非常感谢你们的邀请,届时我一定前往。”见周副*接受了邀请,大家十分着急。因为王曲军官训练团尽是些血气方刚的青年,鲁莽得很,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去那里太危险,有人因此劝周副*不要去。周副*微微一笑:
“同志们不要担心,我没事的,我是去说服他们,不是和他们去吵架的。”
当周副*单身一人到王曲军官学校时,只见从学校门口到礼堂间的大道旁,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军官,一个个横眉竖目,怒气冲冲,摆出一副吵架寻事的架势,周副*则从容自若地穿过两旁站满愤怒军官的甬道,面带微笑,丝毫不介意。
周恩来登上礼堂讲台,先礼貌地向各位军官表示问候,然后随和地说:
“我今天来贵校,是想要听听诸位的意见的,希望大家不要拘束,畅所欲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是爱*人!”
台下立刻有人问题: “蒋介石丧权辱国,罪大恶极,为什么不杀他?” “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又要捉他?” “不杀不足以平*。” “不杀蒋介石,后患无穷”……
直到大家把话几乎说尽时,周恩来才大声说:“要杀,这又有什么困难?一句话就行了。”
出乎意料的回答,一下子就把全场的人都怔住了。然后,周恩来给他们简要分析了西安事变以后国内外的*、军事形势,接着就谈为什么不主张杀蒋的问题,周恩来说:“诸位,在这种形势下,是杀好呢,还是不杀好呢?杀了一个蒋介石,就会出来一个何介石、李介石。这个何介石呀,他一上台,他就会公开与日本人勾结在一起,来攻打西安,内战就会继续,中国就会灭亡。如果不杀呢,现在蒋介石在我们手里,我们就可以*他抗日。前一回何应钦不是派飞机轰炸西安么?我们*蒋介石写了个条子,这几天不是就安宁了吗?看来蒋介石多少还有点儿用处,所以还是不杀的好!”
周副*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广大青年军官心中的疑团,终于解开了。
但还有少数人没有解开心中的疑团。那位邀请周副*的青年军官问道:
“你们*党一向是主张反蒋抗日的,为什么现在变了。”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和蒋介石打了10年仗,势不两立,为什么这次不趁机报仇,杀了他,是吗?”周副*温和地反问道。
“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位军官回答说。
周副*用深沉的语调说:“我们红军有位将军,叫徐海东。他全家36口人哪,除了他,35口全叫蒋介石给杀害了。很惨啊!这个仇够深了吧?可是,这次他还是主张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党员,对*党员来说,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时全场的军人都感动了,随之爆发一阵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位青年军官拨开人群,奔上前来,给周副*行了一个军礼,并说道: “周代表,你们*党不念旧仇,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兄弟我打心眼里佩服!”
军官们心里彻底明亮了,由衷地高呼“赞成*的主张!” “拥护张、杨的决定!”等口号。按说要说服这些年轻军官实在太难,因为他们的话也不是一点儿道理都没有,如果不抓住事物的根本,不击中事物的要害,话不谈到点子上,那是难于说服那帮血气方刚、怒气冲冲的东北军年轻军官的,我们敬爱的周副*的一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点明了“不杀蒋”
的实质所在,使得那些没有看清大局的年轻军官们猛然醒悟,自动放弃其不看形势而要求“杀蒋”的错误主张,转而赞成我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主张。
要打动对方的心,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演讲策略,避直就曲,点到对方的痛处。至于如何点到对方的痛处,则因人而异,可以点名声信誉,点心理良心,也可点利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