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5 09: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2:03
网上看过一个问题:现在 社会 上,为什么越善良的人反而受到的伤害越多?
评论区不少人“现身说法”,纷纷感叹“人善被人欺”。
其实,这些感慨人心不古的人,往往把善良和心软混为一谈。
人并不是越善良就越容易受伤,而是一味心软,一味退让,最后对他人的心软,反倒成了对自己的心狠。
人到中年,千万不能对这三类人心软。
教育家张捷说过:
“人的天性,首先是好吃懒做,然后是不劳而获。
如果你想让孩子们上学很快乐,那只有让他们少学或不学知识。但少学、不学的结果是什么?长大后缺乏竞争力。”
生活中,不少爸妈和长辈,面对孩子的撒娇,往往轻易就妥协心软。
前阵子送孩子去幼儿园,走到校门口时,碰上一个小男孩,一边拉着妈妈的衣服不肯放,一边哭喊:
“我不要上课……上课不好玩……”
妈妈一脸无奈和心疼地看着儿子,安抚了好半天,最后还是把孩子领回了家。
这样的选择,看似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但也为未来的家庭教育埋下了隐患。
对孩子的一时心软,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
“家长的权威不是不可挑战的,只要我哭、我闹、我强烈反对,我就可以不用完成他们布置的任务。”
长此以往,亲子关系的平衡被打破,父母必要的权威和尊严荡然无存,而孩子只会成为下一个没规矩的“熊孩子”。
有一句老话叫“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孩子小时候小偷小摸,父母因为旁人的求情没有严厉惩罚;
等孩子长大后,作奸犯科,犯下更严重的错误,甚至毁掉自己的前途时,父母才悔之晚矣。
教育过程中的心软,不是天灾,而是一场“人祸”。
刘墉说过自己教 育儿 子的经历。
有一回,儿子淘气,在他身后佯装要踢他,结果被他逮了个正着。
刘墉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就轻轻地打了一下儿子的*。
结果一旁的奶奶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要打,就打重一点,你不要只做个样子,反而伤了你的威仪,否则你就不要打。”
平时最宠孙子的老人,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让刘墉很是震惊。
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比起盲目惩罚,更可怕的恰恰就是让孩子捉摸不透赏罚的标准,分辨不出对错的界限。
所以,对待孩子万万不能心软,温柔地教养,坚定地守住原则,才是真正的教子之道。
人到中年,婚姻成为大多数人不可回避的人生课题。
然而,很少有人能意识到, 婚姻里不合时宜的心软,是对自己的残忍。
前几天,恰逢藏族姑娘拉姆遇害一周年,拉姆的亲姐姐在网上发声怒斥拉姆前夫。
讽刺的是,逝者已经离开人世一年,而凶手依然没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曾经,拉姆也是个漂亮温柔、多才多艺的姑娘,和前夫唐某一起长大,后来顺理成章地结了婚。
没想到,结婚没多久,唐某就开始实施家暴。
刚开始,拉姆的母亲还在世,唐某每次动手,母亲都会阻拦,拉姆也总是忍耐下来。
随着母亲去世,拉姆父亲又病重体弱,唐某愈发肆无忌惮。
身边人都劝拉姆离婚,可她看着每次动手后都跪在自己面前乞求原谅的丈夫,想着年幼的儿子,还是心软地选择了继续这段婚姻。
然而,她的心软不仅没有换来丈夫的洗心革面,反而助长了对方的暴行。
最后,好不容易离婚的拉姆,还是没能躲过前夫的报复。
他将汽油泼向了拉姆,最终导致这个可怜的女人严重烧伤,不幸离世。
当然,我们无意指责受害者拉姆,但对于这起悲剧,旁观者总是忍不住想要假设。
如果在唐某第一次家暴的时候,拉姆就果断离婚;
如果面对唐某每次动手后假惺惺的忏悔时,拉姆能不再心软,坚定自己的想法;
如果周围曾经劝拉姆忍耐的那些声音,能变成鼓励和保护;
这个姑娘的命运会不会截然不同?
逝者已矣,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再三地告诫所有女性,别在垃圾堆里找男人。
婚姻固然是结两姓之好,但一旦触及到某些原则和底线,当断则断。
家暴,就是原则和底线之中,最不可触碰的一种。 家暴和出轨,要么零次,要么无数次。
每一个家暴的男人,都有两只随时准备向你抡拳的手,和两条随时准备下跪的腿。
一次心软,换来的不是悔过,而是永久伤害。
千万别让你的心软,成了有朝一日砍在自己身上的刀。
有人说,心软是一种不公平的善良。
尤其对于贪得无厌的人来说,对他们的心软,是对善良的亵渎,也是对恶行的纵容。
如果凡事只看情面,不讲原则,用心软来代替应有的决断,最后既不能坚守善良,又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只会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听朋友说过她的遭遇。
她刚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在同一栋楼上班的老乡。
一开始,因为和同事还不熟,再加上人在异乡,对家乡的朋友总有些莫名的亲近,她常常和这个老乡一起吃饭、一起逛超市、一起下班。
可是,每当结账的时候,老乡不是恰好走开,就是在打电话,她抹不开脸,只好默默地付钱。
随着时间推移,那位老乡开始时不时向她借钱,用的理由不是“老家有人生病”,就是“家里有急事等着用”。
她觉得同在异乡缘分难得,又总想着只是几百块的“小钱”,每次都没拒绝。
直到一年过后,她无意中听到那位老乡得意洋洋地和别人聊天,说她“人傻钱多”,她才认清了老乡的真面目。
最后,她还是没能要回自己的钱,和我们提起时,长叹一口气说:“算是踏上 社会 的第一课。”
生活中,不乏“好人没好报”的事,不少人因此常常怀疑:我们还要不要做个好人?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不要做滥好人,而是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带着棱角和锋芒的好人。
所谓善良要长出牙齿,菩萨心肠固然难得,但也得金刚手段相辅。
小区有位开饭店的热心大姐,是远近闻名的好人。
她的饭店,不仅价钱公道,食材保质保量,还经常为附近的孤寡老人和流浪汉提供免费餐食。
她在饭店外张贴了一张公告,告诉大家,如果有什么难处,就向店员说一句“我要1号套餐”,店员就会免费提供一份有菜有饭的餐食。
虽然大姐热心助人,但对于明显混吃混喝的人,她从不姑息。
有一次,几个吊儿郎当的年轻*摇大摆地来吃饭,开口就说要“1号套餐”。
大姐笑着接待,让服务员上菜,转头就在对方拒绝付钱的时候,直接把门关了起来。
她干净利落地说,自己已经报警,如果不付钱,就得去警局走一遭了。
几个小年轻有贼心没贼胆,吓得马上付了十几元饭钱就溜走了。
人生在世,可以善良,但不能心软。
只有把善良留给真正值得的人,这份善意才能传递下去。
《教父》里有一句台词: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这世上最经不起考验的,就是人性;最廉价的投资,就是毫无目的的心软。
行走人世间,不妨保持一点“狠”,一点“刚”。
对不值得的人,没必要忍让;对触及底线的事,没必要含糊。
该倔强时,不必低头;该发声时,不必强装大度。
就像作家余华说的:“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往后余生,请收起无谓的心软,守好心底的原则和棱角。
你的善良和美好,要留给配得上的人。
作者 | 居潇潇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