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民国传奇富二代,捐赠大半藏品给故宫,晚年结局令人唏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5 12: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4:46
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乃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位列世界五大宫之首,说到中国的代表性景点,故宫和长城可以说是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地方。故宫除了其极富特色和 历史 价值的建筑之外,还有一大看点便是故宫中的各种稀世藏品。
不过,大家都知道,中国在近代曾遭受过一场大浩劫,皇宫中的许多藏品也在战争中遗失,现在故宫中的宝贝多是由国家收购回或是爱国人士主动捐赠而来。接下来,笔者就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曾用自己的藏品“撑起半个故宫”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
张伯驹原名张佳骐,出身名门,幼年时被父亲过继给了时任重职的大伯张镇芳。说到张镇芳,这位可不是什么小人物, 他乃进士出身,是清朝最后一位直隶总督,清帝退位后其又跟在袁世凯手下工作,也是颇得重用。
另外张伯驹的姑母又嫁给了袁世凯的哥哥,所以算起来,他还是袁世凯的表侄。拥有这样背景的张伯驹曾经还与溥侗、袁克文、张学良并称为“*四公子”之一,足以见得他当时的地位有多高。
生活富足的张伯驹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他也非常有天赋,七岁入私塾,九岁便可以作诗文,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誉为“神童”。 后来,张伯驹又进了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毕业后正式进军军界,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人部下任职。
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了张伯驹未来能一生顺遂,若是他愿意按着家中铺好的路走下去,说不定还会有一番大作为。但张伯驹是一个非常自主的人,进入官场之后,他逐渐疲乏,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从政,甚至开始对官场深恶痛绝。
与此同时,他又对艺术领域十分感兴趣,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决然退出官场,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纨绔”生活。
张伯驹无疑是一个极富艺术细胞的人,再加上自己丰厚的家底,他的艺术之路走得也十分顺畅。
他喜爱京剧,而且不仅局限于鉴赏,师从京剧大师余叔岩的他,自己的京剧水平在当时也是难逢敌手。后来,他还和余叔岩、梅兰芳等人一同组织了“国剧学会”,并在四十岁时为赈灾召集一帮“名角”,演了一出《失空斩》,一时群星闪耀,盛况空前。不过,之后抗日战争爆发,时局所迫,张伯驹便开始致力于写诗填词。
其实自张伯驹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便有了收集书画的爱好,在京剧事业*暂停后,他便更加痴迷于各路名家书画。前面说到张伯驹出身名门底蕴深厚,且后来张家还涉足了金融界,这些资产足够张伯驹满足自己的收藏爱好。
而张伯驹的藏品也着实非常丰富,且可以说是件件精品,其中包括“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这也是故宫后来的镇馆之宝,后来还被评选为中国九大镇国宝之一;还有李白的《上阳台帖》,展子虔的《游春图》等堪称国宝的名家字画以及一些珍贵文物。
张伯驹所有藏品中,所付代价最大的应该就是《游春图》了,为了这幅画,他甚至变卖了自己寓居多年的房产,这还是李莲英的旧宅,价值可见一斑,可即便是这样,他也没凑齐买画钱,最终还是靠着朋友担保才成功拿下了《游春图》。
买下这幅画之后,张伯驹便负债累累,生活也开始窘迫了起来,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不愿变卖自己的“宝贝”,哪怕后来被绑架也不让家人靠卖他的藏品来凑赎金。为了守护藏品,他甚至曾将《平复帖》缝入衣被中。
可就是这样一位爱书画如命的收藏家,却在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所有心爱的藏品都无偿捐赠给了国家,并且坚定拒绝了国家给予自己的补偿,只收下了一张薄薄的褒奖令。1956年,知晓毛*爱好书法的张伯驹将《上阳台帖》赠给了毛*以感谢其为国所做的奉献,毛*视若珍宝但最终还是将其上交给了故宫,并立下规矩,日后只要是领导人收到的礼品都要充公。
张伯驹响应号召,陆续上交了自己悉心收藏的所有宝贝。他的《丛碧书画录》中所载,他共有一百一十八件书画藏品,另外还有数件文物,这些都是他曾倾家荡产所得,在国家受难之时也是躲躲藏藏、小心呵护,终于到了能好好放在家中欣赏的时候,却无怨无悔、一件不剩地交给了国家,这份淡然和爱国情怀着实令人钦佩。
张伯驹为国家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但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善举却并没能换来自己余生的安稳。1958年,张伯驹被划为右派,不过陈毅知道后出手帮忙,给了他暂时的庇佑。但几年后,张伯驹又被批斗、抄家,并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后却因年龄过大而被拒收,不得已回到北京生活。但是回到北京的张伯驹夫妇却已是“黑户”,没有房产、没有工作,终日只能以变卖家当、接受亲友救济过日子。
直到后来陈毅去世,张伯驹感谢陈毅元帅曾经对自己的帮助,想去进行追悼,但是由于身份原因连追悼会都去不了,只能托人送去了一副亲笔写下的挽联。恰好毛*注意到了挽联,并了解到了曾经不求回报捐献国宝的人如今却如此穷困潦倒,便立即通知周总理对张伯驹一家进行安置。此后,张伯驹夫妇有了正经工作,才又过上了生活稳定的日子。1978年,张伯驹通过复查,被予以平反,重新恢复了名誉。
张伯驹的逝世也非常令人惋惜,1982年正月,参加宴会归来的张伯驹突发感冒被送入北大医院,但却被医院安置在了嘈杂的八人病房。家人曾联系医院希望能得到环境更好的单人并病房,但被院方拒绝,理由是级别不够。
几日后,张伯驹病情恶化,患上肺炎,最终病重离世。曾经衣食无忧的贵公子却以这样的形式去世,引人唏嘘的同时,也让许多人打抱不平,有人还曾跑到医院谴责院方的行为,但也已是于事无补。
名士虽然已经离去,但是由他捐献的藏品会一直呆在故宫中,他的名字与功绩也会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