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7 03: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2 09:42
找不到那么短的故事性古文啊,下面四个都是30字左右的,然后我又找了一些出自《论语》等古文里的句子,这些会短一点。
1原文: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译文: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的品德说:“荀淑的见识高超,不能复加,钟皓的道德高尚可以作为老师。”
2原文: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译文:晋文王功劳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庄重,把他比拟为王。只有阮籍在座上,伸开两腿坐着,啸咏歌唱。痛饮放纵,不改常态。
3原文:高坐道人于丞相坐,恒偃卧其侧。见卞令,肃然改容,云:“彼是礼法人。”
译文:高坐和尚在丞相王导家做客,常常是仰卧在王导身旁。见到尚书令卞壼,就神态恭敬端庄,说道:“他是讲究礼法的人。”
4原文: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译文:李白年少时读书,不能成就,于是放弃离开。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婆婆在磨杵,就上前问为什么。老婆婆说:“要磨成针。”李白从中醒悟,于是完成学业。
【论语】: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诗经】
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维清
正文: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题解:祭祀文王的乐歌。歌颂文王征伐有功,为建立周家天下奠定了基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孔门师徒各言志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希望有车马乘坐,穿又轻又暖的皮袍,而且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使年老的人过得安逸,让所有朋友信任,使年轻的人怀念。”
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4.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5.宗悫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⑹。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⑺贼,贼十余人皆披散⑵,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⑻以文义为业,炳素[10]高洁,诸子群从⑶皆好学,而悫独任气⑷好武,故不为乡曲⑸所称。
【译文】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故而默默无闻。
3、扫除天下
原 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 文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注释: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处:居住。 芜秽:杂乱不堪。 侯:拜访。孺子:小伙子。清世:使世道澄清。清,形容词作动词用。奇之:认为他与众不同。奇,形容词作意动用,以……为奇。谓:对着。安:怎么能,表反问。
买椟还珠 [ mǎi dú huán zhū ]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 处
宋·程颐《与方元寀手帖》:“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
典 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20个字的文言文成语
1、莫可名状2、功成名遂3、矜功自伐4、不刊之论
5、不足为训6、危言危行7、一蹴而就8、侧目而视
9、同日而语10、逃之夭夭11、无所不为12、倾国倾城
13、走马观花14、曲突徙薪15、趋之若鹜16、汗牛充栋
17、幕天席地18、不耻下问19、是古非今20、东张西望
《论语》里很多,如卫灵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
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
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
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
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
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
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
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
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
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
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
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点评:《小石潭记》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通过对小石潭四周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爱贬后所产生的清寂凄苦的心情。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寄托颇深。
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骸安蛔阄馊说酪病!?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