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6 18: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1:48
失信的人可以花钱“洗白”吗?
阅读技巧
“信用逾期,终身交易!信用卡、房贷、车贷、网贷、消费贷逾期都可以办理,永久淘汰!”在一些机构的宣传中,不诚信的痕迹很容易被抹去。
靠“人情”永远做不到
委托机构帮助“修复征信”的,还应提供银行卡号、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并将实名制手机卡交给该机构使用。对此,该机构的解释是:“我们会有专人为您接听银行电话。”
中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肖春海说,这些机构的套路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编造理由,伪造相关材料和公章向银行提出异议申请,如果银行拒绝,就进一步上门纠缠;另一种是以加盟、培训的名义收取学费。他强调,有些机构会自称与银行高管关系密切,但征信的修改不仅在银行内部有非常规范的流程,而且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这绝不是靠“人情”可以做到的。
采访中,某机构承认采取的方法是编造理由,但坚称“操作流程正规合法”。对此,北京市东威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提醒,所谓“正规合法”不过是用来欺骗信用主体的一套说辞,使其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以方便欺诈。
信用主体渴望消除不良信用记录。
肖春海分析,从客观上看,一方面,相关规定为了鼓励企业在惩戒的同时改正错误,允许企业对失信行为进行“修信用”,一些机构故意混淆“修信用”和“修信用”的概念,进行欺诈;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疫情防控的资金支持,受疫情影响的特定群体可以申请调整逾期信用记录,机构可以通过编造相关理由对征信提出异议来“钻空子”。
“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主体在申请信用卡、购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消费或商业贷款时,可能会被银行拒绝或被要求支付更高的利息。与其他主体合作时,也可能被拒绝或被要求提供担保并先行支付价款。”中国*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翟继光认为,不法分子只是利用了一些信用主体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心理。
多部门合力打击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翟继光表示,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征信,这说明我国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征信体系的良性生态逐渐形成。
然而,“信用修复”却屡屡冲击信用管理的公信力。肖春海认为,这种“常规化、系统化”的投诉,不仅大大增加了银行和监管机构的操作负荷,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也浪费了公共执法的司法资源。
对于个人,肖春海表示,将敏感信息暴露给机构是非常危险的,不排除对方利用个人信息骗贷、虚假注册公司、办理银行卡、兜售甚至洗钱的可能。因此,信用主体必须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展“信用修复”问题的专项治理行动,多部门合力打击涉及“信用修复”的违法行为。
哪怕上了银行征信,也不是不可消除的。
如果你拨打银行的客服电话,询问是否可以消除逾期,得到的一般是这样的答案:对不起,您的逾期记录,自还清欠款5年后,央行会自动消除。
但事实上,有些逾期是可以自动消除的,比如:
1、非恶意欠款
像年费、滞纳金、服务费等忘了交,因失业、重大疾病、出国等产生了逾期;还有把钱还到了别的信用卡上,造成逾期的。
消除办法: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先将逾期还上,然后跟银行协商,申诉该欠款非恶意欠款,请银行方面协调消除不良逾期记录。
2、小额欠款未还
大多数人可能按照整数还钱,但要注意,应还款可能还有零头,如果这些零头没还,也可能造成逾期。
消除办法:大多数银行会有容差,也就是你未还部分少于10元(不同银行规定不一),银行不会算作逾期,如果因此被记录不良,可以跟银行协商要求消除。
3、信息被盗用
现在信息被盗冒被冒用申贷或者申请信用卡的事件屡屡发生,可恶的是,这些盗用者恶意不还,造成信息被盗者出现逾期。
消除办法:这种情况应该属于银行审核不严造成的逾期,可以去当地的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异议申请,一般15个工作日之内,可以收到回复,不良逾期也会立即消除。
此外,逾期时间的长短,消除征信的办法也是不一样的:
1. 短时间逾期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是第一时间把信用卡或贷款还清,和对应银行说明原因。有些银行对于信用卡还款有几天的容时,也有的银行会直到下个月的账单日才会将逾期记录上报央行征信系统。
如果我们第一时间联系银行,就可以赶在银行上报数据前处理掉。如果银行已经上报央行,则可以要求银行出具非恶意逾期证明,这样申请贷款也是减少影响的。
2. 逾期时间超过90天
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及时还清欠款之外,还需在随后几年里保证良好的信用习惯,以便让新产生的良好记录覆盖之前的不良记录。
根据央行的规定,征信报告里的不良记录将保存5年,即5年后便可自动消除。如果是信用卡逾期90天,千万不要销卡,而是要继续使用该卡,并保持良好的用卡记录两年以上。一般来说,除房贷的要求比较严之外,申请贷款都只看最近两年的征信记录。
最后拍小妹提醒大家,逾期并非都可以消除,想要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一定要按时还款!按时还款!按时还款!
古语说的好,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