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9 04: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59
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农民起义军看见便问其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农民起义军怜悯他的孝心,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了他。
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之一。东汉人蔡顺的孝行甚至还感动了农民起义军。
扇枕温衾是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记述了东汉江夏安陆人黄香因幼年丧母,侍父极孝,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寒冷的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再让父亲休息。长大后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时,黄香倾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被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原文〕
蔡顺,字君仲,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曰:“何异乎?”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赠之。
〔译文〕
蔡顺,字君仲,从小失去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正逢王莽乱世,连年灾荒,食不果腹。为了糊口,蔡顺只得去山里拾桑椹用以充饥。拾桑椹时,他准备了两只不同的篮子来盛桑椹。有一次,蔡顺进山拾桑椹,被一赤眉军见到了,他们惊奇地问他:“为什么用两只不同的篮子来盛桑椹呢?”蔡顺回答说:“把成熟的黑桑椹留着专门给母亲吃,不成熟的红桑椹自己吃。”蔡顺的孝心感动了这群赤眉军,他们送给蔡顺三斗白米、一只牛蹄,让他带回家孝敬母亲。
孝 《拾椹供亲》 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他母亲喜欢吃桑椹。有一天,蔡顺出外去采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一个装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个装比较红色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篮子?因为比较熟的桑椹是黑色、紫色的,还不是很熟的是红色。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
强盗们也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边?”他说:“因为熟的比较甜,是留给我母亲吃的;这边不太熟的,是留给自己吃的。”
强盗们听了很受感动,就把他放了。强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为何会把他放了?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人也会被感化。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责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做好,来影响他,影响社会。
强盗们因为很感动,就把一些米和一些东西送给蔡顺,让他拿这些东西奉养母亲。然而,蔡顺并没有拿。假如他拿回去才放到家里,突然官府里的*来了。进门一看: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菜为什么在你家?此是人赃俱获,百口莫辩。
所以,要拿任何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思考物品的来路是否清楚!孔夫子说“君子有九思”,就是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时时观照,时时反思。这九思当中就提到“见得思义”。我们要获得任何一样东西,首先就要考虑到它的来路是否符合道义。假如与道义相违背,就绝对不能动用。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跟孩子们每讲一个故事,其中都蕴含着很多道理。这个故事蕴含的第一个道理,是“亲所好,力为具”。第二个道理,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用德行去感化。第三个道理,是“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我们在跟学生讲故事时,假如不把这些道理开显,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听了一个故事。假如只是单纯讲道理,没有讲故事,一般人听久了道理很可能会昏沉。所以,理与事要融合在一起,要理事圆融来讲故事。如此,学生就会很容易吸收其中蕴含的道理。
一是蔡顺竭力奉亲。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不知要比蔡顺所处的那个时代要好多少倍,可是,孝心却远远比不上蔡顺。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真是“万事俱备,只欠孝心”。如果我们有一颗孝心,真的是《弟子规》中所讲的“孝何难”。蔡顺把桑葚分开装,可见他孝心中还有著细心,考虑周全,一心想的是母亲的需要。由此,学生想到,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一定是个细心之人,一定是个有观照力的人,一定是时时为他人著想、处处将方便留给他人。这样的人,不管在哪儿,都会受人欢迎,讨人喜欢。
由蔡顺的这一孝行,我不由想到我们同学们择青菜的情景。每次择青菜,同学们都要将青菜的大菜叶和里面的嫩菜心分开装,大菜叶炒给自己吃,嫩菜心炒给老师吃。同学们这样做,正是孝心的体现。
二是蔡顺的孝心至诚感通。当蔡顺遇到赤眉军时,没有一丝毫慌乱,他的从容镇定,至诚的孝心,感化了赤眉军,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还获得了赤眉军的怜悯与赠送食物。用真心感化他人也许不算件很难的事,但是感动天地万物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蔡顺抚柩痛哭,火势越烧他室,这样的奇迹只有在孝子身上才能发生。《孝经》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蔡顺的孝行为这句经 *** 了真实的示现。在《八德故事》里,孝感天地的事迹真是太多太多了,比如《虞舜耕田》、《董永卖身》、《孟宗哭竹》、《姜诗出妇》、《李忠辟震》……
三是蔡顺明辨是非,理智处事。赤眉军怜悯蔡顺的孝心,就送一些牛蹄和白米给蔡顺。在那兵荒马乱、流离失所、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能得到这样的食物该是多麽不易啊!如果能用这样好的食物奉养母亲该是多麽好啊!可是,蔡顺不受。为什麽?因为食物来历不明。此时,蔡顺的君子气节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学生认为,面对种种*,能够不动心的人,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
四是蔡顺“事死者,如事生”。在《八德故事》里有一篇《王裒泣墓》的故事,讲到孝子王裒每逢打雷的天气都要跑到母亲墓前安慰母亲不要害怕,蔡顺的行为和王裒的孝行是这样一致,他们都有一颗“事死者,如事生”的恭敬心。我们要从古人身上学习什么?学习这种精神。
父母不在世了,但我们的心依然要如同对他们生前一样恭敬。真正的孝心,并不因父母的去世而消逝。孝心是真心,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对待已逝的父母心存恭敬,是表示做人不忘本,永远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做人,才有真滋味。追溯上去,我们对待老祖先,对待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是一样要有“事死者,如事生”的心境吗?
今天,我们学圣学贤,要想有成就,就要时时想到古圣先贤就立在我们面前,正在孜孜不倦地对我们耳提面命,我们要将古圣先贤的教诲牢记于心,切实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中,我们才能真正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读完这个故事,学生愈来愈认识到: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著过时。从《蔡顺拾椹》这个故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
【原文】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选自《后汉书》)
【古文今译】
西汉末年,有位年轻人叫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年成不好,他就出门摘拾桑椹给母亲吃,遇到农民起义军,看到他将摘拾的桑椹分成两个篮子盛装,便好奇的问他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椹已经成熟了味道比较香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尚未成熟,还有酸味,是给自己吃的.''这些盗贼深受蔡顺孝思的感动,就送他三斗白米和一头牛,好让他回去奉养母亲。
一是蔡顺竭力奉亲。
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不知要比蔡顺所处的那个时代要好多少倍,可是,孝心却远远比不上蔡顺。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真是“万事俱备,只欠孝心”。
如果我们有一颗孝心,真的是《弟子规》中所讲的“孝何难”。蔡顺把桑葚分开装,可见他孝心中还有著细心,考虑周全,一心想的是母亲的需要。
由此,学生想到,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一定是个细心之人,一定是个有观照力的人,一定是时时为他人著想、处处将方便留给他人。这样的人,不管在哪儿,都会受人欢迎,讨人喜欢。
由蔡顺的这一孝行,我不由想到我们同学们择青菜的情景。每次择青菜,同学们都要将青菜的大菜叶和里面的嫩菜心分开装,大菜叶炒给自己吃,嫩菜心炒给老师吃。
同学们这样做,正是孝心的体现。 二是蔡顺的孝心至诚感通。
当蔡顺遇到赤眉军时,没有一丝毫慌乱,他的从容镇定,至诚的孝心,感化了赤眉军,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还获得了赤眉军的怜悯与赠送食物。用真心感化他人也许不算件很难的事,但是感动天地万物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蔡顺抚柩痛哭,火势越烧他室,这样的奇迹只有在孝子身上才能发生。
《孝经》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蔡顺的孝行为这句经 *** 了真实的示现。在《八德故事》里,孝感天地的事迹真是太多太多了,比如《虞舜耕田》、《董永卖身》、《孟宗哭竹》、《姜诗出妇》、《李忠辟震》…… 三是蔡顺明辨是非,理智处事。
赤眉军怜悯蔡顺的孝心,就送一些牛蹄和白米给蔡顺。在那兵荒马乱、流离失所、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能得到这样的食物该是多麽不易啊!如果能用这样好的食物奉养母亲该是多麽好啊!可是,蔡顺不受。
为什麽?因为食物来历不明。此时,蔡顺的君子气节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学生认为,面对种种*,能够不动心的人,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 四是蔡顺“事死者,如事生”。
在《八德故事》里有一篇《王裒泣墓》的故事,讲到孝子王裒每逢打雷的天气都要跑到母亲墓前安慰母亲不要害怕,蔡顺的行为和王裒的孝行是这样一致,他们都有一颗“事死者,如事生”的恭敬心。我们要从古人身上学习什么?学习这种精神。
父母不在世了,但我们的心依然要如同对他们生前一样恭敬。真正的孝心,并不因父母的去世而消逝。
孝心是真心,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对待已逝的父母心存恭敬,是表示做人不忘本,永远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样做人,才有真滋味。追溯上去,我们对待老祖先,对待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是一样要有“事死者,如事生”的心境吗? 今天,我们学圣学贤,要想有成就,就要时时想到古圣先贤就立在我们面前,正在孜孜不倦地对我们耳提面命,我们要将古圣先贤的教诲牢记于心,切实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中,我们才能真正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读完这个故事,学生愈来愈认识到: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著过时。从《蔡顺拾椹》这个故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