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过程》作者吴万夫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9 00: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13
吴万夫
吴万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啄木鸟》、《清明》、《四川文学》、《雨花》、《山东文学》、《中国文化报》、《羊城晚报》等全国数百家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300余篇(首),100余万字。小说*作《阿香》1992年被郑州电视台拍摄成电视剧。小说、诗歌、散文荣获各类文学奖项若干次。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作家文摘》、《中外期刊文萃》、《青年文摘》、《读者》等转载,并收入多种选集和中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数篇作品被翻译成加拿大、土耳其等国语言。已出版小说集《朝圣路上》、《挑着的家》等。现供职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在《百花园》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弟弟》起,这位缘于弟弟在外做建筑民工而开始关注打工一族的青年作家吴万夫,已创作了30多部中短篇小说及100多篇小小说,他的笔下时时流淌着对外出务工农民的那种人文关怀与同情、理解,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小说引起社会对民工更广泛的关注,也希望以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至此,他说,自己其实就是这打工者中的一员,也是一个流浪漂泊者,只不过是一个文化打工者而已。
吴万夫早年出生在河南光山县一个并不富裕的村子,讨饭出身的父亲与双目失明的母亲以他们的普爱之心和博大情怀,辛勤地哺育着8个子女。吴万夫四五岁起就开始为自己的家庭从心理上分担着苦难与艰辛,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那时候,一家人还是为了吃饭而奔波。小小年纪的吴万夫就想着长大以后还是当医生吧,这样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而且可以救治更多像他们这样贫穷的人家。于是,奔着这个目标,即使家里无钱供给不得不于高中就停学的他,还是自己咬着牙自考进光山卫校,于是,业余时间便想着写东西换点稿费来交学费和维持生活。这时他的弟弟已远走郑州打工,父亲因弟弟的外出而大为光火,几天后,听到弟弟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时,父亲口吐鲜血……吴万夫知悉这一切,泪如雨下。自小对苦难的敏感,使得他因此而创作了那篇小说《弟弟》,很快小说就在《百花园》发表。他心里对《百花园》的感激是无法言表的,能做到的就是从那时起,即就是生活再困难,他也一本不少地购买着每期《百花园》杂志。不久,《阿香》又在《百花园》发表。吴万夫说,这才是他的小说*作。因为这篇小说写得早,而且在写《弟弟》之前,在信阳的“映山红”笔会上他遇到了《百花园》的编辑,小说受到肯定。这篇小说不久便被改编为电视剧。吴万夫的文学之梦由此越做越大……
回忆着当年的生活,至今吴万夫的眼里依然会瞬间便蒙上一层水雾。上卫校时,他没钱买菜吃,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往返车费是不可能有的,只好借同学的自行车来回骑一百多里路,或者完全自己步行。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在小镇上办个诊所,从家里走时只带了几斤大米和一条板凳。租的两间小屋,一间开诊所,救世济人,另一间就是他的文学与生活之所,用于温暖自己和别人的心灵。这以后,他的作品在《青年作家》《飞天》《山东文学》等数十家专业刊物发表,并被《中华文学选刊》《小说月报》《读者》《小小说选刊》等多家知名刊物选载,还被译到国外,并在全国各种文学奖项中获得了一等奖、金奖之类的好名次,随后又出版了小说集《朝圣路上》《挑着的家》。
吴万夫的小说一直在关注自己眼里的乡亲,因为亲人中有六七个人都在外务工,所以他的笔端更多的是写一群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写他们的生存状态、心理与生理的困惑和无奈。他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引起更多的社会学者、**的注意,由此能给予民工更多的同情,并为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而做些什么。当我们身边的高楼大厦林立起来的时候,当我们的街道越来越宽的时候,当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这一切都是那些酷暑寒冬衣衫褴褛的民工的血汗换来的,他们白天辛苦劳作,夜间露宿街头或是正在修建的潮湿而四面透风的工地。他们在想念自己远在乡村的家乡和亲人……
几年后,这位在小镇上口碑极好的年轻医生,放弃了从医而彻底从了文。像当年的鲁迅一样,他认为医学只能救一人,而文学将可以拯救更多的人。他南下广州,辗转郑州,再回信阳,再进郑州,多年来,他以一个民工的身份,做过报社记者、杂志社编辑、刊物发行、图书编辑……作为一个文化打工者,他接近那些各种行业的外出务工者,酒店、工地、码头、车站……于是,《打工的骆娘》《未曾谋面的老板》《疯狂者》等一批状写打工者的小说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去年在大型文学双月刊《清明》上发表的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金小刀的一九九九》,更是以“南漂”广州的金小刀的打工经历,展现了当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诉求,传达出不可掩饰的盲目、嘈杂和心烦意乱。每个人都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眼前的一切”而被推荐为刊物的封面篇目,并在卷首语中由主编配发评语。
多年来,吴万夫的小说正是因为这样对社会世态、人性深处的揭示,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也引起了不少麻烦。他的小说《恶意电话》在《文学港》和《作家天地》发表不久,一位**一口咬定是写他本人,“对号入座”非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不可,最后是熟人劝说,才算放吴万夫一马;《霍乱》发表后,当地的防疫医生则到律师事务所咨询,是律师的一番话才改变了他们要把吴万夫推上被告席的初衷;《××频道》更是捅了“马蜂窝”,电视台的几位记者请来的律师,找到*宣传部和发表他的作品的那家晚报,兴师问罪……
吴万夫说,当年在家从医问诊,方圆多远的人都喜欢找他看病,他知道,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第一是凭借他的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第二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沾了他的文学光。所以,用文学关注现实,对得起生养了他的故乡和父老乡亲,使得他时时不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如今在郑州一家出版社打工的他表示,他给自己的定位仍是一个都市的漂泊打工者,接下来肯定还是要写有关民工的小说,因为他太熟悉这种生活,而且这方面也大有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