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22:54
纵观过去20多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不难总结提炼出互联网行业的底层逻辑,即: 流量为王、规模效应、快人一步 。
1.规模流量
所谓互联网公司,就是基于互联网提供服务、获取收入的公司。互联网生态系统得以持续运转和发挥价值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有足够规模的用户池,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必须有足够规模的生物才能得以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才是互联网商业生态的根本,有了足够规模的互联互通,才能有足够的流量,才会有持续不断的需求和消费。因此,争夺流量,便是互联网公司的首要生存基础。没有流量,互联网公司所提供的所有服务便毫无价值。在过去20年快速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生态,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掌握用户的流量入口,让用户在自己的应用和服务上驻足更长的时间。但面对已经无以复加的人口红利和越来越多同质化的线上服务,使得各互联网参与者费尽心思地寻找突破口。
2.规模化逻辑
如何吸引流量,是当前互联网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难题。
目前,整个互联网服务仍然不是刚需,互联网商业生态只是依托新兴技术实现了商品流转的渠道转换,属于增强式的体验需求,商业逻辑并没有发生本质转变。
而互联网商业生态在刚刚起步时,普遍采用的是免费模式,甚至通过经济补贴让用户使用成为习惯,升级成“刚需”,再通过资本层面的操作,使“刚需”成为比选项,简单概况为:服务免费à积累流量à形成规模à流量收割à服务收费。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屡试不爽。
为了主动 探索 和挖掘用户需求,互联网公司不断创新、多元 探索 ,用尽浑身解数去寻找能快速形成规模的服务需求,人为制造规模化需求,引导流量规模化,从而实现商业收益的规模化。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很多互联网公司还在公司内部采用赛马机制,多个团队同时做一个需求服务,谁能最先达成商业目标谁就留下。
如果某一个尝试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有效商业转化的话,最简单最粗暴的办法就是解散团队,释放资源。
3.快人一步
相对于传统商业生态,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一旦空间关系被打通,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用户都可以在一秒钟内成为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也可以在一秒间失去全部用户。所以互联网公司不是在跟某家互联网公司竞争,而是在和全网开展竞争。不同行业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本身没有多少隔阂,在同一个技术底层,任何业务都可以被快速设计和上线。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对于人才就没有什么限定,双方的人才可以互相挖来挖去,业务转型和业务多元化本身就不是问题。
在全网竞争的环境下,互联网公司必须保持快速迭代的服务生产节奏,时刻接受用户的反馈,频繁更新自己的服务,与用户同频。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用户所抛弃。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就成了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通用属性。
在网络效应模式下,互联网企业间的竞争,本质就是高频打击低频;在协同效应模式下,本质是高维打击低维。当互联网商业生态经济增长指数脱离资本预期时,互联网公司内部的承压能力就非常脆弱。尤其是在机构越来越大、成本居高不下时,谁能坚持到最后,成为全局的通杀者尤为重要。保存足够的资本实力成为互联网公司的首要选择。在不损害自身商业逻辑的基础上,适当收缩,砍掉高成本的业务单元和高成本的员工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