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00:48
吉林宝力格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东乌珠穆沁旗白音呼布尔苏木境内,距旗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东约90km。目前探矿权人为东乌珠穆沁旗乌兰陶勒盖铜矿,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3'06″~117°56'39″,北纬46°03'27″~46°06'43″。为一银多金属矿床。该区中古生代为南蒙古板块南部的一个前陆盆地,其内发生了早-中古生代强烈的火山-沉积作用,晚古生代随着板块俯冲的进行,发生了一定规模的岛弧岩浆活动。此后,在燕山期还有中酸性岩浆活动叠加,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造就了本区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一)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地层单一,仅见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凝灰质、泥质、粉砂质碎屑岩沉积。总体展布呈NE向,由板岩、黄灰色粉砂质板岩夹弱角岩化变质泥岩及粉砂岩夹暗紫色铁质板岩组成。该地层北侧与燕山晚期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形成了本区重要的成矿接触带。银、多金属矿化体就赋存于该接触带内侧。另外第四系广泛发育,多在沟谷、滩地等低洼处分布,为风成砂土、冲积砂层、腐殖质土。
2.构造
矿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但因区内第四系覆盖较广及残坡积覆盖较厚,对其观测研究困难大。阿钦楚鲁复背斜属东乌旗复背斜的次一级褶皱构造,其间又发育有更次一级的背、向斜小型褶皱。区内地层产状变化较大,说明小型褶曲比较频繁。从地层产状分析,轴面走向一般NE45°~60°,矿区低序次的断裂构造发育。区内多处发现的褐铁矿化构造角砾岩足以说明、断裂构造既是储矿的场所、又是矿液上升的通道,对成矿极为有利。吉林宝力格银多金属矿化带主要受15°~80°的压扭性或压性断裂以及335°方向的张性断裂控制,其特征表现为地层中矿化体以NE向为主,岩体中矿化体以NW向为主。
3.岩浆岩
分布于矿区北部,主要为燕山晚期第一次侵入的阿钦楚鲁岩体南东侧的边缘相。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云英岩化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派生脉岩少见。岩体边缘相普遍云英岩化,并在局部地段表现较强,与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呈侵入接触。
(二)矿床地质
1.矿化带及矿体特征
目前共圈定两条矿化带,分别定为Ⅰ号带和Ⅱ号带。
Ⅰ号矿化带:该矿化带受控于NE向断裂构造,断续长3800m,数条矿化体平行展布。一般单矿化体长200~1000m,主要分布在3个低缓山坡上,按其位置分为3段。西段矿化体断续长500m,宽2.3m,平均品位Ag为60.25×10-6,Au为1×10-6,因地表覆盖较厚,产状不清。中段矿化体断续长1000m,探槽揭露共见两条矿化体,宽分别为0.6m和1.9m,走向30°~40°,倾向NW,倾角52°~65°。分析品位Ag为30.9×10-6~43.2×10-6,Au为0.2×10-6~0.4×10-6,Pb为0.31%、Zn为0.09%。东段矿化体断续长200m,地表经探槽揭露了解,矿化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65°,厚约3.7m,平均品位Ag为218.75×10-6、Au为0.53×10-6。
Ⅱ号矿化带:该矿化带见两条矿体,走向80°~110°,宽11.5m,长约400m,其中北边的一条Ag平均品位388.78×10-6,Au平均品位0.85×10-6,Pb平均品位1.14%,Zn品位一般为0.02%~0.05%,南边的一条平均品位Ag为133.7×10-6,Au为0.32×10-6,Pb为0.95%,Zn一般为0.02%~0.03%。
2.矿化特征
Ⅰ、Ⅱ号矿化带含矿岩石为褐铁矿化构造角砾岩,银矿体具有埋藏浅,品位高,厚度大,矿物组成比较简单的特点。镜下鉴定呈碎斑胶结结构、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角砾状构造、块状构造。矿物有石英、玉髓、褐铁矿、黄钾铁钒、自然金、自然银、金银矿等。其中自然金、自然银、金银矿主要呈细粒分散状的独立矿物分布于石英及硅质角砾岩中。局部可见假象黄铁矿,由于氧化淋滤作用,褐铁矿呈蜂窝状。
Ⅰ号矿化带钻孔揭露矿体主要以铅锌矿化构造角砾岩为主,其次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硅化构造角砾岩、碎裂粉砂质板岩。矿体受构造控制,且主要受NE向的压扭性构造控制。矿液来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体矿化不均匀。矿体夹层及围岩均有不同程度的黄铁矿化。
3.矿石类型及组分特征
根据矿石氧化程度,分为氧化矿石和半氧化矿石,目前工程控制的主要为氧化矿石,占总储量的95%以上。
氧化矿石金属矿物有褐铁矿、赤铁矿、白铅矿、黄钾铁矾、孔雀石、铜蓝及局部可见臭葱石,以前者为主,银矿物有自然银金矿、自然银和角银矿;银矿物自然系列占41.48%,硫化物的银矿物占39.54%,氧化银矿物占19.98%。半氧化矿石金属矿物有褐铁矿10%、黄铁矿35%、白铁矿14%、磁黄铁矿20%及少量的毒砂、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银矿物以辉银矿为主,次为深红色银矿、辉锑铅矿及锑银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绢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及高岭土。
4.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以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碎裂粒状结构为主,尚见交代残余结构、次生假象结构。以碎裂粒状结构矿石银品位较高。
矿石构造以角砾状、蜂窝状、块状构造为主,胶状、环带状、土状、皮壳状构造次之。
5.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范围较大,蚀变强度从近矿体向外变弱,蚀变带宽度一般15~20m,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高岭土化和硅化,尚见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银矿体产于蚀变带中部地段,蚀变带宽则银矿体厚大,品位亦较高,表明矿化与蚀变关系密切。
(三)矿床成因
1.矿化叠加明显
该类矿床矿体多呈脉状产于断裂破碎带内,矿体走向以NE、NNE向为主,近SN或NW向次之,局部近EW向。矿体数量较多,大小不等,一般长几十米到几百米,宽1~2m至10余米。矿床内元素组合较为复杂,部分矿床或矿体具有明显的元素分带现象,如Ⅲ号矿体地表Ag、As、Sb(Au)较高,深部Cu、Pb、Zn、Sn、Bi增多。该矿Cu、Pb、Zn、Au、Ag、Sb、Sn、Bi、Co几乎均够工业品位,实属罕见(表3-18),实为多期矿化叠加的产物。
表3-18 吉林宝力格及附近主要矿床成矿元素组合
注:Au、Ag含量为10-6,其他为%。据王建平,2003。
2.同位素组成特征
据典型矿床同位素分析,吉林宝力格矿床δ34S值变化范围为-2.64‰~3.82‰,接近陨石硫分布范围,显示硫源主要来自深部。与其相邻的乌兰陶勒盖铜银矿床δ34S值为-6.29‰~-7.19‰,数值明显偏离陨石硫范围,表明该矿床成矿有来自围岩地层中硫的参与。
铅同位素测试结果(表3-19)均属正常铅,在207Pb/204Pb-206Pb/204Pb图解上,吉林宝力格、乌兰陶勒盖两矿床分布于150Ma等值线附近,为燕山早期成矿。乌兰陶勒盖、吉林宝力格矿床成矿金属物质来源较深。
表3-19 吉林宝力格多金属矿床铅同位素组成
(据王建平,2003)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吉林宝力格矿床为火山喷流(气)-沉积改造-叠加型银多金属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