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1: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9:56
刚果(金)加丹加群中的含矿层(R.A.T.)滑石片岩和矿山亚群(Mines Series)的岩性可进一步详细划分(表4-4)。表4-4中的R.A.T 层位中出现的赤铁矿层较多,有硬砂岩,并含叠层石,其他每个层位中均有叠层石,白云岩中含石膏/硬石膏,这些特征与表4-3中所列岩层大体相同。
表4-4 刚果(金)加丹加超群R.A.T.和矿山亚群的岩石地层序列
(据Kampunzu et al.,2005;杜菊民等,2010;修改)
刚果(金)的铜-钴及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从Kolwezi到Kimpe一带均有出露,赋存于不同的地层层位之中。主要的原生层状硫化物矿床和大多数原生铜矿化受地层控制,绝大多数都赋存于矿山亚群(Mines)的Kamoto组和Shales Dolomitic组内,构成著名的下部矿体和上部矿体(表4-2,4-4)。本书参考杜菊民等(2010)的论述,以年代从老到新为顺序,对这些地层及赋存其中的矿床矿化进行描述。
R.A.T.亚群(Rl):Roan群最底部的R.A.T.(Roches Argilo-Talqueuses)亚群沉积于氧化环境,为一套红色块状到不规则互层状的陆源河流相沉积岩,不整合覆盖在前加丹加基底砾岩之上,通常称之为Red R.A.T.(Cailteux et al.,2005;Wendorff,2000)。R.A.T.亚群底部地层未知,但在N zilo地区,在K ibara基底之上存在一套巨砾岩层(K am punzu et al.,2005)。再往上为红色的富绿泥石白云质粉砂岩、白云质细粒砂岩、粉砂质白云岩和白云粉砂质绿泥岩(表4-2)。这套地层总厚可达200m,由于受到卢富里安造山带顺层滑脱挤离作用的影响,R.A.T 很少有连续的剖面出露,与其上的M ines亚群最底部Kamoto组呈整合接触关系(Caiheux et al.,2005)。
Mines亚群(R2):包括一套砂屑岩、粉砂-砂质泥板岩、白云岩化页岩和白云岩,代表了沉积于蒸发环境下的海进层序。层状铜-钴矿体位于这套地层的下部,累计总厚在15~55m之间(平均20~25m)。在这些岩石地层单元内,矿体沿着地层走向延伸数百米到数千米,直到被与卢富里安造山相关的挤压构造截断,这类现象表明,地层中的层状矿化在卢富里安挤压构造之前就已形成。
Kamoto组(R2.1):Kamoto组厚约50m,可细分为4个层位。著名下部矿体(Lower Orebody)赋存于R.A.T.grises顶部、D.Strat.(Dolomie Stratifiée)、R.S.F.(Roches Siliceuses Feuilletées)和R.S.C.(Roches Sjljceuses Cellulaires)地层底部。R.A.T.grises层位顶部和R.S.C.地层底部只存在少量层状矿化,下部矿体中更重要的矿化位于 D.Strat.和R.S.F.地层之中。R.A.T.grises为一套块状绿泥石化-白云岩化粉砂岩层,D.Strat.为细粒成层白云石岩层,R.S.F.为叠层石白云岩构成的纹层石与薄层绿泥石化-白云岩化粉砂质岩层互层,R.S.C.岩性为叠层石白云岩地层。
最底部的R.A.T.grises(R2.1.1)层厚1~10m,岩性与R.A.T亚群相似,最大的区别是颜色不同,这套地层颜色为灰绿色,表明其形成于还原环境,所以通常又称之为G rey R.A.T.。在许多逆冲岩席中,还可发现G rey R.A.T.与底部Red R.A.T.和顶部的D.Strat.之间均保持着整合接触关系(Cailteux et al.,2005)。
S.D.组(R2.2):S.D.(Shales Dolomitic)组厚约110m,可细分为8个层位。最具经济意义的上部矿体(U pper O rebody)赋存于R.S.C.顶部、S.D.B.(Shales Dolomitiques de Base,也称为S.D.la)和B.O.M.Z.(Black Ore Mineralised Zone,也称为S.D.1b)层位之中。S.D.B.为基底白云岩化页岩,夹有硬石膏化后的透镜状地层、结核假晶地层,B.O.M.Z.为上覆粗粒不纯的白云岩和白云质页岩,含有硬石膏化后的结核体、假晶地层,这套地层在层序中有时会缺失,如在Kambove地区(Caiheux et al.,2005)。在S.D.2d和S.D.3b暗灰-黑色碳质变质泥岩地层中,含有少量次经济(w(Cu)<1%)和小经济(局部w e(Cu)>2%)的矿体。这些矿体严格限于薄层富含有机质的层位中,表明形成于强烈还原环境。
上、下2层矿体间被一层贫矿的叠层石白云岩分割(R.S.C.)。沿着叠层石白云岩和上、下矿体之间的接触面,矿体有0.4~1m厚。R.S.C.层位内局部互层状的绿泥石化-粉砂质白云岩化透镜体或地层,也具有矿化。在一些矿床内(如Kambove-Quest),原生层状矿化延伸到上覆碳质白云岩化页岩内(S.D.2a),直到达S.D.2b地层的底部。其中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定,通常很低,局部有机质含量较高形成黑页岩和白云岩。
Kambove组(R2.3):Kambove组厚约190m,可以分为上、下2个单元。主要岩性为碳质块状或细层状白云岩、纹层石化或叠层石白云岩组成,伴有绿泥石化-白云岩化粉砂岩互层。具有经济至次经济意义的铜-钴矿化赋存于刚果(金)南部的Kalonwe-Kambove-Luiswishi地区,通常位于Kambove组中下部、典型的上部矿体之上60~100m处。这些小型透镜状浸染硫化物矿体一般4~20m厚,延伸10~100m,形成于与上、下矿体形成条件类似的潮间和藻礁环境,部分形成于海退环境,称为第三层矿体。这层矿体富含铜与钴,并且与钴伴生的镍品位稳定,通常为n×10-4~5×10-3,可形成镍-钴矿床(如Shinkolobw e)。
D ipeta亚群(R3):岩性层序包括长石砂岩、砾岩、粉砂岩、白云质页岩和白云岩。基性辉长岩体侵入到Kanwangungu组(R3.2)中,Kansuki组(R3.3)中发育火山碎屑岩地层,最新的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其形成于裂谷背景(Caiheux et al.,2007)。R.G.S.(R3.1)为一套白云岩化粉砂岩,Kanwangungu组主要为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化粉砂岩互层,长石砂岩和基性侵入体,Kansuki组为白云岩,夹含碧玉层、火成碎屑岩和赤铁矿。Dipeta亚群里存在一些铜(少量钴)原生硫矿化,赋存在K ansuki组白云岩中,包括早期低品位浸染化状铜-钴矿化,可能是成矿元素活化并重新富集,或是伴随着卢富里安造山事件的变质成因(Cailteux et al.,2007)。这层铜-钻矿化,称之为第四层矿体。
Mwashya亚群(R 4):以其下部为陆相碳酸盐岩为特征,向上过渡为海相白云质页岩、黑色页岩或砂岩。Mwashya亚群顶部的Kamoya组(R4.3)被一层称之为“大砾岩(Grand Conglomérat)”的冰川混积岩覆盖,底部的Kanzadi组(R4.1)整合覆盖在Dipeta亚群之上。Kanzadi组以长石质砂岩为特征,Kafubu组(R4.2)由薄层黑色碳质页岩组成,Kamoya组以白云岩化粉砂页岩、粉砂岩和砂岩为特征。这3个单元构成了罗恩群最上部地层。
Nguba群(Ng)原为下K undelungu群,可以分为Likasi亚群(Ng1)和Monw ezi亚群(Ng2),可能为沉积于宽阔的盆地环境中。底部为冰川混积岩(大砾岩),其上被白云岩化砂岩、粉砂岩或页岩覆盖,构成了Likasi亚群。上覆的Monw ezi亚群由白云岩化页岩和砂岩组成。Nguba群被孔德龙古群底部的冰川混积岩(小砾岩)覆盖。Nguba群硅质碎屑岩颗粒大小由北向南逐渐变细,砂岩和粉砂岩发育于北部地区,而向南大量出露页岩,以及碳酸盐岩。Nguba群底部和孔德龙古群底部的冰碛岩均为基质砾岩,仅在Nguba群底部的“大砾岩”组的北部地区有局部碎屑砾岩出露。砂岩也仅在Nguba群北部地区和孔德龙古群顶部Plateaux亚群中发育。
Nguba群中的矿化出露于整个刚果(金)加丹加省矿带南部的Likasi顶部的Kakontwe组的碳酸盐化粉砂岩和页岩之中,主要为Zn-Pb-Cu和Cu-Ag-Au矿化,不含Co矿化;称之为第五层矿体。
孔德龙古群(Ku)原为上孔德龙古群,可以分为Kalule(Kul)、Kiubo(K u2)和Plateaux(Ku3)3个亚群,通常被认为是构造环境从伸展到挤压的转变的沉积产物。最底部的冰川混积岩(小砾岩)整合覆盖于 Monwezi亚群之上。其上为由白云岩化或砂质的页岩和粉红色石灰岩构成的Kalule亚群(Kul)。再向上还可分为Kiubo亚群(Ku2)和Plateaux亚群(Ku3)。Kiubo亚群以白云岩化或砂质页岩和砂岩为特征。冰碛岩层之上的孔德龙古群的厚度有向南增厚的趋势,如中K alule组(Ku1.2)在北部B unkeya地区厚约300m,向南到Luisw ishi地区厚度则增加到1600m。Plateaux(Ku3)亚群以页岩和长石砂岩为特征,构成了一套近水平的地层,仅在加丹加省的北部有发育(Batumike et al.,2007)。
孔德龙古群内的金属矿化主要位于其顶部的Plateaux亚群碎屑岩地层中,主要是Zn Pb-Cu和Cu-Ag-Au次生或内生矿床,可能是来自原先Roan群内先存层状金属矿化受后期热液活动的活化而形成(Batumike et al.,2007);称之为第六层矿体。
刚果(金)加丹加省铜钴矿床的空间分布除受罗恩群严格控制外,与构造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矿床明显受褶皱和断层的控制(Dewaele et al.,2006;李向前等,2009)。Dewaele et al.(2006)对加丹加省从科卢韦齐至利卡西一带有记录的铜钴矿床地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在被统计的155处矿床(包括铜、钴、铀、铅等10余种矿产)中,层状铜钴矿床有97处,其中的93处产于矿山亚群内,另外4处可能产于迪佩特亚群中。